二、2024年工作谋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视察保定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市委、区委系列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加快建设新时代经济强区、美丽徐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徐水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
2024年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我们以实施“项目建设提速年”“营商环境提升年”为抓手,突出抓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业体系建设,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实施“项目建设提速年”行动,坚持“项目为王”,举全区之力推动资源要素向项目聚集,力争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
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围绕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和新型储能“2 1”主导产业,不断增加产业项目占比,提高项目质量。对新谋划总投资424.5亿元的48个项目,加强跑办申报,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市重点。全力加快4个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格瑞机械球铰链、华北汽车白车身两个省重点项目年内具备试生产条件;精诚工科汽车底盘悬架项目生产车间达到使用条件;争取世际德力冷链物流项目开工建设。深化“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进一步发挥长城、巨力、风帆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确保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实力在全省名列前茅。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和中小企业园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汽车产业升级示范区建设,力争开发区标准厂房、电力产业园、精工产业园如期交付使用。启动中小企业园教育路、园区三街建设,推进电力、供水管网改造,加快其他9条主干道路谋划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能级。持续实施开发区实力倍增计划,确保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打造县域经济发展主战场。
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坚持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深入实施“双千工程”[10],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个。锚定长城汽车上下游配套企业,完成5个零部件新项目落地。借势博世、奥托立夫、伟巴斯特等企业,争取引进更多国际知名零部件配套厂商。
(二)深度融入京雄保一体化,提升承接服务水平。紧紧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两个重大战略机遇,深化互联互通和产业协作配套。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承接京津科技产业协作资源,争取引进京津企业5家。谋划总部经济园区,新增1家京企、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落地。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协同、文旅融合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全面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服务保障雄安新区建设。全面加强雄安新区周边协同发展区域高效管控,全力服务保障雄忻高铁、省道s524、雄安调蓄库、雄安干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徐新公路大修工程。稳步发展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完善智慧物流、冷链物流设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保供,保障雄安新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新鲜充盈。
(三)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底气。今年我们将重点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政务环境、金融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政府就是企业的娘家,我们将把各项支持政策落实到位,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
创新企业服务机制。结合“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加大“代办制”服务覆盖面,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强化基础服务,破解手续办理和企业运营中的痛点、难点、堵点,加快开发区“标准地”[11]试点建设,促进产业项目快落地、早达产,切实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徐水名片”。
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12]改革,推动审批服务、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加快商事制度、监管执法、跨境贸易、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的协同改革。深化“双盲”[13]评审,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更透明、更公平、更便捷。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双公示”[14]信息归集共享,为信用应用提供支撑。加强政银企对接,健全“信易贷”协调机制,及时向金融机构推送高等级信用企业名单,建立和畅通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对接渠道,打造互信共赢的良性信用环境。
规范行政执法检查。加强“双随机、一公开”[15]“互联网 监管”等综合执法力度,规范政府各部门执法、检查行为,提高执法监管水平。深入了解企业法律需求,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加强对涉企案件的监督,依法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四)加力推进科技创新,激发强劲发展动能。坚决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和水平。
赋能产业发展。坚持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集群全要素数字赋能水平。支持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巩固拓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实施效果,深化“揭榜挂帅”[16]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