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发挥组织优势,组建中关村科学城管理机构,形成以“龙头企业 中小创新企业 公共平台 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创新合伙人”为支撑的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先行先试改革措施落地,出台“创新发展16条”“人工智能15条”,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支持知名科学家设立奇绩创坛等5支科学家基金。成立全市第一家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北京(中关村)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先后落地运行。扎实开展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双创”工作连续5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建设4个概念验证中心,成立长安链生态联盟。在全市率先启动建设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场景21个。实施“胚芽企业培育计划”,设立全国首家中小企业续贷中心,着力破解创业企业发展难题。强化人才支持,实施“薪火共燃计划”,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启动升级版“海英计划”,打造首都人才发展高地。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140万,其中研发人员47万。

  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实施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累计开复工1203万平方米,竣工548万平方米。重点产业项目竣工27个,18个有序推进。加快实施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教育、医疗及商业配套项目。“一镇一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西北旺、温泉和苏家坨集体产业项目建成46.5万平方米、开工71.6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15个村庄实施拆迁腾退。

  (二)规划引领,城市功能持续优化

  狠抓分区规划落地实施,坚持减量发展、创新发展,统筹推进南区城市更新、三山五园地区品质提升、北区集约发展,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规划编制实施科学规范。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科学编制、严格实施分区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完成全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工作。街区指引编制取得阶段性成果,控规编制加快推进。24个保留村村庄规划编制全部完成。实施“马上清(青)西”地区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获市政府批复,做好建筑规模的“减法”和环境提升的“加法”,腾退土地170公顷,减量140万平方米。扎实开展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开工建设,香山革命纪念地建成开放。加快推进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建设。规划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深入开展。

  城市面貌持续改善。正确处理“都”与“城”“舍”与“得”的关系,深入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各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实现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推进“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拆除违法建设1190万平方米,腾退土地1410公顷。违法群租房、占道经营、开墙打洞“动态清零”。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整治有形市场各65家。制定城市双修计划,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启动建设,清河滨水绿廊规划有序推进。落实街巷长制,整治提升背街小巷464条,4条街巷先后入选年度十大“北京最美街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罗家坟、西闸村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揭网见绿”行动、施工围挡专项整治,城市景观品质明显提升。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布局,新建、升级改造便民商业网点530处,建成社区商业e中心57个,8项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实现社区全覆盖。

  生态环境品质不断提升。深入开展“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主要污染物削减总量目标任务超额完成。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较2016年预计下降5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43%。实施“水清岸绿”行动计划,建成慢行滨水走廊和亲水岸线40公里,强化“河长制”,南沙河水质由2016年的劣ⅴ类提升至ⅳ类,新增常年有水河道13条、水面面积66公顷,全区生态补水网络初步建成,城镇污水处理率99.5%,地下水回升6.66米。土壤环境质量良好。高标准、大尺度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新增、改造绿化面积12300亩,加大湿地生态功能保护修复力度,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列入第一批市级湿地保护名录。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16号线海淀段、6号线西延、有轨电车西郊线等轨道线路开通运营,新增轨道交通里程32公里。竣工通车道路79条,打通断头路26条,完成136条代征道路移交,新增通车道路里程59.7公里,清河交通枢纽建成投用,实施300万平方米道路大中修和40项疏堵工程,道路通行能力、智能化水平和交通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强化静态交通管理,实施智能管理、错时停车、车位共享,挖潜新增停车位3.7万个。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构建高效绿色出行体系,回龙观—上地自行车专用路建成投用,南展项目加快推进。永丰调蓄水厂通水,上庄再生水厂建成运行,稻香湖再生水厂二期开工建设。自备井置换完成219处,香山地区、安河家园小区实现市政供水。

  土地管理更加精准。作为综合性、基础性工作,推动土地一级开发向土地整理转变、项目平衡向区域平衡转变。坚持“用途管制、成本控制、精准供应、循环利用”,实行“先定项目后供土地”,确保土地、空间与科技、产业精准匹配,实施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用地成本。对新增产业用地,鼓励区属平台公司开发持有、量身定制产业空间,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支持企业盘活自有用地,置换引入新的高精尖项目。印发施行“村地区管”办法,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控利用。制定实施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设管理办法。

  (三)优化供给,民生福祉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紧扣“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接诉即办”为抓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68项区级重点实事落地见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b/296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