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量质并举,壮大高质量发展动能,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更大突破
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加快培育主导突出、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塑强特色竞争优势。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积极打造生命健康口岸,推进国际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医疗器械园主体结构封顶,投用中医药成果转化等6个专业特色园区,吸引100个高端医药项目落地,全面提升生命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全力释放临空经济强大动能,完成国际航空总部园建设,实现国药、南洋二期等10个项目开工,区域税收实现翻一番。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实力,投用商用密码大厦等3个主题楼宇,新一代信软营收翻倍增长。建成氢能示范区南区三期,推动国电投氢能中试生产基地、美锦氢能总部一期投产。启动商业航天基地创新中心建设,中日合作示范区引入外资企业不少于15家。
做强科技创新生态圈。促进“三城一区”科技创新要素加快涌入,共建北大软微学院实验室、药品监管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内首个数字虚拟制片创新中心,力争北京市燃料电池产业创新中心落地。提速中关村大兴园改革提升,搭建研发企业技术供需对接平台,打造市级标杆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育“国高新”企业不少于百家。加大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政策赋能,力促更多“从0到1”源头性创新成果涌现,拉动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长5%以上。
构筑招商引资强磁场。持续壮大招商队伍,建立产业部门集中办公区,充实完善招商智库体系,扩大驻点招商战果,灵活运用以投促引,新拓展涵养优质招商渠道不少于50个,全年引进综合纳税百万级以上企业110家、千万级企业10家。坚持以招商看发展、论英雄,革新投资促进考核办法,加速盘活总部公园等闲置楼宇、启航商务园等镇级产业园区,促进镇域协同、组团发展,形成产业功能互补、创新企业集聚的发展态势。
做优营商环境金名片。加大升规入统和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实现规上企业突破1700家,推动挂牌上市企业不少于2家。搭建高频事项一次办理场景应用,推动“一业一证”全面落地,助力重点产业核心专利快速确权,实现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全覆盖。优化丰富“1 n”产业政策,“一企一策”精准画像企业需求,新设10支市场化子基金,产业基金总规模突破500亿元,营商环境评价保持全市前列。
(二)突出大干快上,积蓄高质量发展后劲,在打造首都对外开放新引擎上展现更大作为
努力打造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窗口,提速临空经济区建设步伐,以更多“大兴贡献”和“大兴效率”,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献礼。
更大视野促进协同发展。紧扣高质量和京津冀一体化两个关键,推动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意见加快出台,试点实施跨省域行政事权管理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重大项目联合审查评估模式,逐步实现企业在临空经济区内办理跨省事务“无感化”。坚持错位发展、深度合作,放大京冀协同招商合力,引进优质企业不少于20家、外资企业不少于60家。
更高站位创新开放政策。优化临空经济区招商、绩效等管理机制,完善航空关联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国家级适航审定科技平台,探索实施一批差异化创新政策。紧抓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率先开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等服务领域先行先试,建强数据安全与治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积极参与“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争取国际客货运航班大幅增长,高标准建设国家空港型物流枢纽。
更优品质打造航空新城。排定推进总投资超百亿的78项标志性工程,推动起步区尽快成规模、出形象。加快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筹备国际消费枢纽一期开发。开放中央公园一期,启动兴礼街等6条道路建设,实施礼贤站tod项目,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提速北京第四实验学校建设,加快引入综合医院等优质服务配套,全力做好机场航司和落地人才的服务保障。
(三)突出品质优先,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在建设现代化平原新城上迈出更大步伐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发展规律,推进城市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治理、精明增长,让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系统提升城市功能。严守规划刚性,推动9个镇域规划、3个重点功能区控规获批。加快新城西片区开发,完成首都医科大学1100亩土地征收,实施大兴新城排水管网等4个市政工程,推动芦求路南延、马西路南延开工,实现国道230、国道105建成通车。纵深推进“疏整促”,强力推进拆违腾地、“拔钉子”等专项行动,全面实施市场路更新改造,整治美化69条背街小巷,提前完成“十四五”期间130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科学推进城市治理。调整“接诉即办”督办、考核规则,提高初始办理“三率”,保持综合治理成效走在全市前列。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数据整合、强化综合运用,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创新“家里人”基层治理模式,新建3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深化物业行业管理,开展小区建筑垃圾规范治理,倡导垃圾分类、文明交通,举全区之力坚决打赢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收官战,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让城市既有“颜值”更具“内涵”。
精致绘就城市底色。开展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拓展绿色信用体系应用,加快“双碳”产业基地建设。纵深推进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持续深化pm2.5等污染物、扬尘等污染源协同治理,优良天数比率持续提升。常态化落实河长制,保持水质稳步向好,实施大龙河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永兴河第二再生水厂达到通水条件。狠抓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塑造新城核心区生态与文化服务环,充分发挥城市万亩绿心、永定河水系等蓝绿交融生态优势,实施“三大公园”绿心联通工程,建设小龙河群众休闲长廊,打造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