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明显提升。扎实开展“三个大比武”活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创新实施“美丽庭院”星级管理。完成16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300处清水塘治理工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实施s318、县道皮李线等5条干线公路提升改造,完成村内主街道“窄改宽”道路提升81.6公里、“户户通”街巷硬化84.9公里。
农民生活更加美好。160个村级邻里中心建成投用,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化”服务。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消费品下乡、农产品上行渠道更加畅通。被省纪委监委定为“三资”提级监督省级试点县。23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超10万元,突破50万元的村69个。行政村公交直达实现全覆盖。
一年来,我们聚焦改革开放、蓄势增能,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营商环境大幅提升。创新开展“综合受理、全科办理”“双下沉、就近办”新模式,“肩并肩综合受理改革”被全国政博会评选为政务服务百佳实践案例。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连续两年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累计减退缓免税费10.46亿元,新增市场主体6199家。
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理顺优化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探索推行房票政策,在全市率先推行商业、住宅房屋结算凭证政策,探索趟出“房换房”“票换地”新路子,提供优质房源2218套,实现群众、房企、政府“三赢”。深化城乡“两长”体系,织密城乡“微网格”,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精细化。
要素保障成效显著。成立政策研究专班,实体化运作对上争取工作,争取各类资金30.4亿元,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项目130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312亿元,增幅连续4年保持全市首位。克服用地要素保障困难,争取用地指标783.5亩,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实现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用地应保尽保。
一年来,我们聚焦全域治理、精准施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系统治水。扎实开展全域水系治理,争取政策性贷款22.35亿元,对全县7条入南四湖河流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提档升级河(湖)长制,治理入河湖排污口115处,国控断面稳定达标。强化面源污染整治,实现农田退水“外封闭、内循环”。惠河、南四湖(鱼台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
坚持精准治气。大力开展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优化大气治理“十条工作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全市第一,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3天,优良天数达到256天。
坚持综合治土。全面加强土壤污染管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全面落实林长制,完成造林1050亩。治理采煤塌陷地657亩。盘活批而未供土地1468亩、闲置土地573亩、低效用地266亩。
一年来,我们聚焦优质均衡、共建共享,民生福祉节节攀升
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民生事业稳步推进,民生实事顺利完成,民生支出占比连续三年保持在80%左右,“小财政”办好“大民生”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2022年县直人均月增资1532元,乡镇人均月增资2757元,基本工资及津贴补贴与市直部门持平。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450人,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2595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亿元。县人社局被授予“山东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先进集体”。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全县本科上线达到1018人,连续五年增幅超过10%。九年一贯制棠邑学校投入使用。职业中专跻身全省职业学校第一方阵。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标准同比增长10%,城乡居民参保率居全市首位。倾情服务“一老一小”,为5.5万名老年人免费健康查体,建成农村幸福院157处,新增托育机构10家。文娱生活更加丰富,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旧城海子创建国家3a级景区。
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大力实施教育资源整合,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撤并农村小学42所,5所初中进城,教育资源整合项目荣获济宁市上半年重点项目现场观摩“十佳”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项目。深化医共体改革成效,深入推进医疗人员、医疗资源、医疗收益“三个共享”,探索实施医防、医体、医养“三个融合”,县内就诊率达到85.7%,基层医院患者就诊人次增长28.4%。鱼台医共体改革经验全市推广。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全县9921名70岁以上不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累计收取发放赡养费1366万元。落实惠民惠企政策,利用中泰煤化天然气资源,与中泰煤化、华润燃气合作,落实燃气降价利惠于民,全县居民和工业用气价格每方分别下调0.3元和0.2元。
群众安全感更有保障。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组建331支“红袖章”志愿巡逻队,优化“鱼快办”为民服务平台。将特(巡)警大队划归交警大队管理,实行“交特(巡)合一”工作模式。顺利通过省级食品安全县检查验收、省级检测机构资质“双认证”。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代表济宁市迎接全省民兵工作检查考评,成绩全省第三。
一年来,我们聚焦防范风险、守牢底线,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筑牢安全生产底线。全面落实国务院安委会“15条硬措施”和省委、省政府“八抓20项”创新举措,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年”活动,开展全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和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筑牢金融风险底线。推进“担保圈”风险化解,处置不良贷款0.34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全市最低。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和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全面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压减存量隐性债务2.42亿元,偿还显性债务1.84亿元。2021年度我县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得分进入全国前200名,被国家财政部发文表彰,并奖励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