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支柱产业扩能提质。巩固发展新能源产业,全年实现产值1150亿元以上。加快凯盛封装玻璃等25个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天合光能组件等11个重点项目投产,支持阿特斯、龙恒新能源等龙头企业扩大产能,招引银浆、背板、逆变器等补链延链企业,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多元化利用。鼓励天能集团等“链主”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国内技术领先的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突破高端纺织产业,全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加快桐昆差别化纤维、红柳高端家纺等45个重大项目建设,聚润纺织等26个重点项目投产,沭阳县绿岛项目建成运行。加强成衣制造、家纺等龙头企业招引,构建“一根丝、一匹布、一件衣”全产业链。做强绿色食品产业,全年实现产值900亿元。在巩固提升酒产业优势基础上,推进海天生物科技等43个重大项目建设,壮大调味品、饮料板块,加快发展新型食品产业,支持畜禽、水产品等种植养殖企业向精深加工拓展。
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制定实施酒产业振兴计划,打造以洋河股份为龙头的“1 n”酒企舰队,建设中国酒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年内产值达500亿元。构筑膜材料产业高地,深耕光学膜、电子膜等领域,推进群创智慧、科泽光学膜等项目建设,年内产值达240亿元。打造“华东光谷”,依托宿迁激光产业园,招引重点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项目,推进科耐特机器人等项目建设,加快实现“百家企业、百亿产值”目标。推动电商产业载体“两区四基地”建设,强化应用型、平台型项目招引,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均增长10%以上。
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对接省“10 x”未来产业体系,布局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做大新型储能产业,推动恒安储能等加速建设,鼓励时代储能等拓展市场,支持广豫储能等释放产能。布局前沿新材料产业,推进汇纳新材料、隆炬碳纤维等项目建设,引进一批纳米、石墨烯、智能仿生材料等领域企业,年内新材料产业产值达800亿元。做精做特生物医药产业,实施企业引培集聚等六大行动,力争年内产值达百亿。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鼓励长电科技等稳产扩能,加快聚灿光电等建设步伐,加大光学电子材料、集成电路项目招引力度,年内产值超200亿元。
推动企业方阵扩容提档。建强百亿企业队伍,支持重点企业兼并重组、增资扩产,新增销售超百亿企业1家。拓展上市企业阵容,用好“西楚资本”平台,完善上市后备企业梯队,新增上市企业3家。打造“专精特新”集群,健全服务专员机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支持小微企业升级,推动更多“土生土长”企业发展壮大,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60家。
(二)发力攻坚现代服务业。坚持把服务业放到与工业经济同等重要位置,开展“服务业发展攻坚突破年”活动,着力壮大“432”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
培育一批高引流的主体。大力引培平台型、总部型、支柱型项目,净增交易额超百亿企业3家、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50家、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200家。重点引建聚人气的项目,加快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推动泓宇购物广场年内完工、宿迁森迪野生动物世界尽快开园,提升龙运城、项王故里、三台山等运营水平,力争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均增长10%以上。建设大运河数字科创产业园等载体,用好京东、抖音等平台,促进直播经济、网红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壮大。
做强一批现代化的业态。加快发展港航、冷链等现代物流,推进宿迁智慧港口建设,规上物流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探索“金融 ”新模式,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文章,新增金融机构2家,金融业增加值达335亿元。积极引进科技、律所、保险、咨询、产业基金等专业服务机构,建成市级以上科技服务业示范区6个,新增检验检测机构7家。盘活各类综合体和商务楼宇,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
打造一批有特色的载体。宿城区精塑“高精新、老字号、夜经济”品牌,打造“繁华与烟火并重”的现代商业核心区。宿豫区加快电商园区、数字经济中心等建设,壮大直播电商、数据服务、数字金融三大产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市湖滨新区发挥“一湖一山一古镇”优势,高标准建设湖畔渔歌等项目,打造淮海经济区休闲度假中心。苏宿工业园区延展苏式生活特色内涵,做精业态、做活街区,打造西部商务高地。市洋河新区围绕酒都核心区建设,优化布局酒产业集聚区、酒生活休闲区、酒生态保护区,打造5a级白酒文化旅游景区和华东地区首席酒文化体验区。宿迁经开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两业”融合示范区。
开展一批促消费的活动。实施“135”消费提振计划,开展消费促进活动1000场以上。深耕传统消费,策划举办购物、餐饮等系列活动,唱响消费促进“四季歌”。提振大宗消费,推进新能源汽车下乡、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培育新型消费,支持“宿迁老字号”打造国货潮品,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首店经济等消费增长点,新引进知名品牌50家以上,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三)加快突破科技创新。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领,打造全要素全链条的产业创新生态,进一步拓展创新空间、提升创新能力。
推进创新梯队打造计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科技型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1%。统筹推进“小升高”“规转高”“高培强”,大力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瞪羚企业20家,形成创新型企业“群雁”齐飞格局。
推进科创资源集聚计划。全面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动态完善孵化载体培育梯队,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争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分支机构。放大“迁宿迁”品牌效应,深化江苏人才协同发展改革示范区建设,持续开展招才引智,新竣工人才科技项目20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100个以上。推进成果高效率转化,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个以上,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0个以上,创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