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持续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和农民抗风险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区共有农业保险险种70个,受益各类主体84018户,实现总保额58.40亿元。建设创新型“三农”保险示范区,创新8个区域个性化险种。
(三)农村金融环境持续优化
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依托183家全功能模式的“便利店”、155个“村口银行”等普惠金融服务点,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四、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持续提升
(一)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工作
始终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专班机制,统筹推进金融风险矛盾隐患的排查、监测预警和综治。
(二)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制定《大兴区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大兴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出台《大兴区关于涉金融字样企业服务管控工作机制》,落实部门联审联防。
(三)强化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勤联动
构建属地牵头、部门参与、形成合力、综合治理的联动处置机制,定期发布企业非法集资风险预警月报,积极稳妥化解存量风险隐患。持续深化防范非法集资常态化宣传教育工作,举办属地金融安全系列宣教活动,开设“大兴金融办”微信号“金融安全”专栏,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宣教态势,营造倡导全民抵制非法金融活动的社会氛围。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大兴区金融业发展背景
一、“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的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实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大兴区“三区一门户”功能定位,聚焦“新国门•新大兴”建设的关键时期,更是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首都功能持续梯度转移
大兴区作为首都功能梯度转移的承接区,将会迎来一系列金融创新需求和高精尖产业落地,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和金融中介的入驻也将推动大兴区金融产业体系升级发展。秉持“以医药健康为核心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高端制造为潜导产业,以科技服务、航空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为支撑产业”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思路,生物医药基地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等产业园的落地,推动以科技创新服务业、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平台的建立,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将对大兴区产业发展构成重大利好,大兴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符合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有助于大兴区更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得到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
(二)“两区”建设政策体系叠加
“两区”建设政策体系叠加为大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将在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进中拥有更大的政策创新空间,成为改革发展的政策集成创新高地。未来会吸引大量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集聚发展,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化发展区域。“两区”建设也将有序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加速聚集,提高大兴区金融业的辐射作用,促进金融新业态的发展。
(三)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国家、市级、区级产业发展政策以及产业发展利好优势的叠加,加速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科技服务等产业向大兴区的进一步聚集,形成“一园一区四组团”的产业发展格局,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临空经济区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作为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将辐射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大兴区以医药健康为核心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高端制造为潜导产业,以科技服务、航空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为支撑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成为北京市改革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区,承担起“打造京津冀核心腹地产业新高地”重任。
(四)金融创新加速发展
大兴区依托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开展数字货币研究和应用的先行先试,推动数字货币多维应用场景建设。针对自贸区跨境贸易金融和支付场景,支持特色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金融和服务等创新,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在自贸区内推动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和科技成果服务体系构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五)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
大兴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度挖掘金融服农助农与乡村振兴契合点,推进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落实好惠农富农政策,金融推动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金融支持深化集建地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拓宽集建地利用途径,推动成为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引擎。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托“互联网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满足“三农”领域多元化金融需求,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渠道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