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以主干网、二三级支管为重点建设与污水处理能力相配套的管网,重视对老城区和城中村污水管网未覆盖及雨污合流的区域进行排水体系建设和精细化截污,实施城区老小区、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全面开展已建城镇排水设施的检查、维修和养护工作,打通断头管、修复破损管、纠正错接管、改造混接管、疏通淤积管,逐步淘汰不再承担截污功能的截污渠,全面提升污水管网收集效能,减少污水外渗和地下水入渗,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bod)浓度高于100毫克/升。建设智慧排水,完善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到2025年,新建城镇污水管网130公里,污水管网每年进行20%以上的疏通、检测等常态养护,三年维保一轮,完成一次结构性检测和修复工作。

  加强中水回用,推进污水再生水利用。将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纳入城市基础建设规划、污水治理规划中统筹考虑,进一步拓宽城市污水厂再生水回用的领域。鼓励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补水优先使用再生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

  (4)强化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全面落实禁养区规划,切实落实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加强治理设施的日常维护,确保粪污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着力补齐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短板,全面推进排泄物定点定量定时农牧对接、生态消纳或工业化处理达标排放,确保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第三方抽查运行合格率及巡查到位率两个100%。积极实施“三沼”利用技术研究,扩大“三沼”利用范围,提高“三沼”利用率。加快推进畜牧、渔业绿色发展,创建美丽牧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养殖尾水治理示范区、示范点(场)。到2025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比例保持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98%以上。

  深入开展种植业污染防治。继续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优先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技术,合理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全面推广使用新型喷雾器及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全面开展农田排水污染治理,通过氮磷拦截沟、生化塘等措施减轻农业面源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到202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6万亩次,商品有机肥1.6万吨/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20万亩次;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化肥使用量稳中有降;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90%、无害化处置率100%。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继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接户率,加强处理设施规范化管理、标准化运维,提高运行维护管理水平,“十四五”期间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接纳60000户,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施非纳管村污水处理终端标准化改造工程,达到《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973)的要求,全市标准化运维全覆盖,基本形成以市为责任主体、镇(街道)为管理主体、村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以及第三方专业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市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管体系。

  (5)加强城市径流污染控制

  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在规划管控环节落实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和任务。结合城市水环境整治和城市滞洪需求,推行低影响开发区建设模式,加强海绵型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蓄排与净化利用等海绵设施建设,推进市政雨污分流,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2.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

  控制用水总量。以流域分区体系作为空间基础,以水功能区为核心,综合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和保护需求,统筹交接断面、流域边界、行政区划,形成统一的空间管控体系。全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守水资源管控红线,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严厉打击非法取水行为,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单位和其他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到2022年,力争完成省级节水型城市达标创建,节水型社会长效管理和动态评估机制全面建立。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2亿立方米。

  抓好工业、城镇和农业节水。大力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推进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电力、纺织印染、造纸、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建设与配套改造。加快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改造,推动供水管网独立分区计量管理,加快供水管网更新改造,推广普及生活节水器具。新建工业用水管网110公里,并谋划郑徐水库作为中部片区工业用水水源,适时启动水厂建设。到2025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用水量低于15.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7.8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

  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监督管理,对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考核不合格的、现状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或者暂停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加快水源及引调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逐步化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3.加强河湖水生态修复

  实施清水环通工程。统筹推进高效调水体系、河网互联互通、区域微循环系统建设。通过分区域开展生态引调水建设,拓宽上游引调水源,增加引调水闸泵规模,利用区域节制,优化闸泵调度方式,建立健全“精确配水、精准补水、分片调度”的河网引配水格局,进一步提高平原河网“引、配、补”水效率。至2025年,全市河道生态调水量保证率达到90%以上,全市生态调水量不少于2.4亿方/年,调水时间不少于246天,其中中心城区生态调水量不少于1.92亿方/年。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河湖库塘清淤,建立清淤轮疏长效机制。积极采用生物技术、人工复氧等多种措施,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推进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试点建设,开展生态缓冲带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护岸建设或生态化改造,保护和丰富河道生态系统,营造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到2025年,全市河道底泥生态疏浚100万方,其中中心城区河道底泥生态疏浚5万方/年;全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措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河道达到85%;新建美丽河湖20条。

  实施智慧水利项目。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及大数据分析,强化对河道水体的全面监控、监测,提高生态调水的精准性。健全河道水环境监测监控体系,采用物联网、互联网 、5g等信息化技术,加大前端感知和控制体系建设力度,重点对河道流量、流速、水质、工情和视频等信息进行采集监控,构建全方位智慧感知能力。建立智慧水利管控及调度平台,以精细化调水管理和水质预测预警为目标,实现从水源、水量到引水设施、分片补水的全面智慧决策和调度,提升科学调水精细化管理水平。至2022年,基本完成慈溪市智慧城河管控中心的建设。

  4.着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7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