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县级层面

  云和县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聚焦“重要窗口”建设,聚力云和县域治理现代化,提出要努力打造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目标任务。云和得天独厚,县域内水系众多,水域面积宽广,绿水青山就是云和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也是云和的金山银山、百姓的增收财源,如何利用云和的底蕴,打开两山理论转换的通道,发挥水利的作用,是“十四五”期间云和水利面临的新要求,需要为水产业发展做好水利支撑,促进水生态价值转换,加快发展水经济,成为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为云和县打造独具匠心的文化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支撑。

  1.3存在的问题

  1.3.1 防洪安全能力需持续提高

  防洪能力有待提升。浮云溪流域控制性工程未全部建成,云和城区部分地段堤防或护岸建设未完成,区域防洪尚未形成完整的闭合圈,同时部分乡镇堤防防洪标准不高,大部分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近年来,云和县遭遇的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对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了威胁,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暴露出城市防洪减灾的短板,防洪排涝抗风险综合能力不强,有待进一步提升。

  水库山塘工程病险问题仍然存在。全县部分水库山塘仍存在安全隐患,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

  1.3.2 水源配置需要加快补齐短板。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城乡供水有待深化。目前云和县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水水源单一,缺乏突变应急能力。目前,云和县中心城区饮用水水源地为雾溪水库,其水源水质基本能够满足城市供水需求。为提高县城供水的应急保障能力以及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完成紧水滩引调水工程,从紧水滩水库引水至木路溪作为备用水源;部分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在枯水期水量不足,水源水质无法得到保证,需要开源;农村饮水工程分散,涉及面广,对水源保护难度大,水源地保护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各项用水指标同先进地区差距大,节水型社会建设有待加强。在县域节水型社会评比中仍存在较大短板,全县节水意识、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先进地区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农田灌溉用水量大,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

  1.3.3 河湖水生态需不断提升质量

  云和县境内河流众多,水生态环境位居全省前列,但是距离“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全域美丽河湖建设目标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山区性河流枯水期河道干涸现象还较普遍,部分河道护岸硬化严重,在河流治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过度治理、单目标、片段化现象,流域治理措施系统性不突出、生态性措施应用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的河湖水生态环境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越来越存在差距。

  1.3.4 文化景观需不断提升品质

  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有待深化。云和县文化底蕴深厚,水文化遗产丰富,但在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色水利文化构建和水文化品牌打造等方面深入不够,公益性水文化力量尚未形成气候。

  水文化融合需要加强。结合云和县深厚的历史水文化资源,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培育亲水、爱水、护水的现代水文化,是实现区域水生态环境长效保护的根本要求,区域水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力度不足,“两山”转化、水文化与水旅游结合刚刚起步。

  1.3.5 管理改革需要稳步提升

  江河湖泊监管手段能力不足,监管还存在盲区。

  水资源监管需要持续深化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万元gdp用水量仍然处于全省中下水平,需要进一步增强节水型社会创建力度。

  水利工程监管需要继续加强建设管理和工程管理。建设全过程监管需要强化招投标领域,对投标企业信用体系、单位与个人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廉政情况、工程质量等情况管理;工程管理需要持续深入,第一轮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没有覆盖面广量多的小型水利工程,已经通过标准化管理验收的一些水利工程还未完全实现“物业化、产权化、数字化”,部分水利工程管理边界仍然不清晰、职责不够落实。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建设标准不高、大多是乡镇或村管理、管理经费缺乏、管理水平低,是水利工程管理的难点,市场化、物业化管理尚未全面推行。

  水土保持监管需要继续加强,水土流失监管手段不足,水土保持责任目标考核与奖惩制度需要持续完善。

  行政事务监管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规章制度,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水利职工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需要不断提升,全县水利职工本科学历和高级职称比例还不够高,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能力不够高、效率不够高、服务方式不够新。

  智慧水利需要持续加强,信息化平台多、部分平台手段单一协同不够、部分平台一次性使用后出现闲置,与先进的智慧公安、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有较大差距。

  1.3.6 “水利经济”需要逐步加快兴起

  长期以来,受限于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差异性,加之人类对水资源价值认识的局限性、零散性,水资源价值难以量化和具体化。目前,水经济与水利产业化逐渐兴起。水利产业化还不成熟,运营和盈利模式均存在着诸多风险和制约。生态优势作为云和的优势之一,丰沛的水资源、优良的水生态,是水利可以转化成生态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云和现代农业、水旅融合正蓬勃发展,“河权到户”措施等的实施,为初步实现水生态价值转化奠定了基础。

  二、总体要求

  2.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以来系列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两山”发展理论,积极践行新时代“十六字”水利工作方针,坚持“补短板、强监管、走前列,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治水总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六个浙江、四大建设”,丽水市委市政府“高质量绿色发展、瓯江大花园建设”、云和县委县政府“小县大城”战略部署,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把水生态保护作为控制红线,加快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创新水生态价值转换,加强水利数字化管理,激发水利发展动力,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为云和县高质量绿色发展奠定更加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2.2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聚焦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改善的迫切愿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安全保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等更高需求。综合考虑水利工程能力的充分发挥,与水环境改善、文化旅游、涉水产业等紧密结合,共建共享、共治共赢。

  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把水资源作为先导性、控制性和约束性要素,约束和规范各类水事行为,坚持以水定需、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镇和产业发展。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均衡。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加强协同配合,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1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