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充分发展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创新现代农业管理机制和配套政策,全力加强绿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激发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效益。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强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强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使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优势区域集中,促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同时依托城郊优势,强化自然生态优势、农业产业优势和文...
展望2030年,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土壤环境做到科学管控,噪声污染防治得到有效控制,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25年,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强美富高”新姜堰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面提振“姜堰自信”。
——绿色低碳水平显著提升。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全面形成,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进...
至2035年,全区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锚定2035目标,“十四五”总体目标为: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打造“安全水利”,推进集约安全利用、打造“资源水利”,维护河湖健康、打造“生态水利”,夯实水利基础、打造现代“农村水利”,强化水利行业监管、打造“法治水利”,发展信息化系统、打造“智慧水利”,全面开启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
——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应急管理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法治水平持续提高,应急预案的规范性、实用性水平显著提高。
——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各类安全风险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较大及以上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成效进一步凸显,城乡公共安全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健全,自然灾害防治工程防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应急指挥救援体系更加高效。形成统一领...
1.加快铁路建设,融入轨道上的江苏
建设“两横两纵”高快铁路。围绕“面向长三角、接轨沪宁(合)杭”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发展定位,加快北沿江高铁和盐泰锡常宜铁路建设,加快实现从“高速时代”迈向“高铁时代”,推动泰州建设成为国家和省交通主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紧密结合常泰长江大桥建设进展,加快推进常州至泰州铁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切实推进锡常泰跨江融合。紧密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动向,加大淮安至泰州铁路规划上争力度,为项目及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有序推进其他铁路前期研究。抢抓铁路大发展机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就业相适应,结构合理,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紧密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互补,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办学,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符合泰州实际,具有泰州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2.具体目标
(1)扩大事业发展规模。保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职教资源建设力度,满足职业学校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技师学院和机电高职整合,...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以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区域发展,培养强农兴农的高技术人才,立足泰州、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助力“乡村振兴”为办学定位,把学院建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高地和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2个专业群建设达到全国第一;建成一批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学生学习信息化”目标完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
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突破 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创新创业活力持续释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1件。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做强城市两年行动计划,中心城市新型空间架构有序展开,金融中心、周山河景观带、省泰中新校区、市科技馆等工程建成投用,体育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城建惠民”行动成效显著,创成省生态园林城市,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联盟成员。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持续推进,中心城市实施老旧小区...
“十四五”期间,金融发展总量持续扩大,金融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可得性和普惠性极大提高,金融体系基本实现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有序创新、风险可控,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社会融资规模、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直接融资比重、地方金融资产比重、保险深度和密度等主要金融发展指标明显改进。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薄弱领域取得实质成效,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显著提升。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在支持经济发展、促进转型升级...
1.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增速快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到2025年,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6%,占gdp比重超过15%,海洋经济总体规模持续扩大。
2.涉海企业布局进一步集聚。推动全市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区积极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跨江融合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培育涉海产业集聚发展载体,增强产业链条整合力,加强大中小企业梯度协作,形成重点突出、特色明显、错位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载体新格局,涉海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海洋船舶及配套等重点产业形成产值...
“十四五”期间,全市要在巩固“绿满泰州”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展现绿美泰州的新面貌。实现林业资源总量相对稳定,森林质量和结构逐步优化,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布局和结构更趋合理,生态文化更加繁荣,彰显出泰州风雅水韵自然之美。
(一)稳定资源总量。“十四五”期末,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266.7公顷(新增造林666.7公顷,更新造林、退化林修复、低效林改造1600公顷),林木覆盖率稳定在25.0%以上;新建省级绿美村庄200个,完成森林抚育6666.7公顷。到2035年,...
1.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以新市民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提升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效能。“十四五”时期,市区新增保障性住房约1.1万套,建筑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其中棚改安置房0.7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0.4万套,城镇棚户区改造覆盖率达100%。
2.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逐步形成“价格合理、供求平衡、保障多元、风险可控、预期平稳”的长期健康发展状态。“十四五...
到2025年,努力实现“十个更加”:城市管理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市容市貌更加美观、公共环境更加整洁、垃圾分类更加普及、执法体制更加顺畅、保障机制更加完善、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城市治理更加高效、党建工作更加扎实、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推动全市城市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到2025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高。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全面形成,碳减排工作逐步推进,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满足省下达指标要求。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左右,pm2.5浓度达到30微克/立方米,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iii比例达到100%,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主要污染物减排...
初步建成泰州市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交通视频联网监控平台、交通信息中心机房等并投入使用,围绕日常监管、应急处置、数据分析和信息发布等功能建立视频监控、应急指挥、信息发布等功能模块,为更加迅速、科学、高效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处理交通应急指挥工作能力提供数据支撑。编制并发布《泰州市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组织预案》,围绕应急指挥中心的运行组织、应急指挥流程、应急预案等进行方案设计,构建了覆盖三市四区和全系统各条线的应急联动工作网络,建立了与省厅、局属各事业处局、下属各区县等应急指挥的协同通道,为实现交通运行全面监...
推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深耕农业优势资源,打造乡村民俗,突出山水载体、农渔风光、田间采摘、农业科普体验、田园养生养老等生态服务产品,培植丹徒品牌。优化田园生态系统,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建设,优化乡村种植、养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顺利进入终端市场和后续加工环节。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动发展。新型建材行业依托鹤林水泥等龙头企业,布...
到2025年,初步建成与丹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质量、多元化、现代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更加便捷。加强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积极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制度。鼓励专业化养老机构为长期失能老人提供短期照护服务,将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到2025年,老年人接受居家上门服务覆盖率达18%;全市新增居家适老化改造1500户以上。
——社区养老更加全面。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嵌入...
重点工程完成情况。“十三五”期间,广陵区共计完成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33项,其中水环境质量改善类项目11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项目6项,土壤环境质量改善项目2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项目2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项目4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5项,监管能力提升类项目3项,共投资10.21亿元,重点工程执行情况详见附表1。
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广陵区“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共设有五大类17项指标,到2020年底,有15项达到“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林木覆盖率2项指标...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开启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初步建成集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防洪更有保障。基本解决防洪排涝突出薄弱环节,遭遇一般洪涝基本不受损失,遭遇超标洪水有应急措施。淮河入江水道巩固行洪12000立方米/秒,骨干河道行洪能力巩固100年一遇,重要支流达到20~50年一遇;长江干流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江淮水都繁盛。江都古称龙川,因“江淮之水都汇于此”得名,公元前486年建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自古便是大运河南北物资重要的集散地之一,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遗产点等遗址均是江都自古繁盛的见证。江都现有邵伯镇、大桥镇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毛笔制作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和金银细工制作技艺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世遗明珠闪耀。江都全区拥邵伯古堤、邵伯码头和淮扬运河江都段、邵伯明清运河故道等4处大运河遗产点、河段,留下众多运河文物遗存,是大运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
围绕“全域化、大融合、文化强区、数字文旅”战略,促进江都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到2025年末,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以“江淮之都,幸福源头”为品牌引领,助力江都区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大运河文旅休闲目的地。
产业定位:大力推进江都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文旅产业地位,将文旅产业培育成为地区新的支柱产业。
产业规模:到2025年,江都区文旅产业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游客接待量750万人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
品牌建设:加快景区提质,创建多样化“国字品牌”...
到2025年末,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5张,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张为社会办医预留空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数达到4500张以上,力争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1000张以上。...
主要目标。到2025年,产业规模方面,集群规上企业开票销售超600亿元、全部工业开票超700亿元;技术创新方面,创成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00件,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累计达80家。创新药和高值耗材规模占比显著提高,生物药、高端医疗装备研发创新和重大项目招引取得突破;食品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预制菜比例显著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医美日化和其他健康消费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
到2025年,产业规模方面,集群规上企业开票销售力争突破1000亿元、全部工业开票达1150亿元;技术创新方面,创成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0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50件,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累计达100家;企业培育方面,营业收入过5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15家,形成百亿元以上企业为龙头、50亿元以上企业为支撑、10亿元以上企业为主力、亿元以上企业为基础的梯次结构;产业链培育方面,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50%以上,引导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多场...
——半导体产业。按照“立足中端、挺进高端”总基调,做大做强特色工艺功率器件、电子纸等在国内外已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加快发展mems传感器、光电子器件等已有成功研发基础的产品,促进市场应用,拓展产品种类,增强制造能力;紧盯集成电路、micro-led、micro-oled、虚拟现实等高端、新兴产业适度布局。
——特色智能终端产业。按照“聚焦特色、由点及面”总方针,全面加快具有传统规模优势的路灯产业向集成化、智慧化转型升级的速度,智慧路灯产量占比达80%,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