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423所,在校学生218.71万人,毕业生61.13万人,专任教师14.08万人。普通高等院校12所,在校学生26.70万人、毕业生8.38万人,分别增长2.2%和9.0%;其中,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6.69万人、毕业生3.35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0.77万人、在校生2.27万人、毕业生0.6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2.45万人、毕业生2.81万人,分别增长14.0%和0.2%。普通高中在校生23.81万人、毕业生5.93万人,分别增长13.7%和32.1%。全市共有初中282所,在校学生47.73万人、下降1.6%,毕业生16.18万人、增长7.0%。小学819所,在校学生81.20万人、毕业生15.48万人,分别下降3.4%和2.7%。幼儿园(含民办)1161所,在园幼儿26.3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学生0.48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98.0%和96.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公办文化馆(站)177个、博物馆18个、美术馆3个、艺术表演团体(国有)8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其中9家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总藏量582万册、比上年增长3.1%。有线电视用户58.43万户。共有广播电台7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电视台7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34处。拥有10个国家级、9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6位国家级、49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旅游事业强势复苏。年末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星级酒店8家,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13家。共接待境内外游客7298.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4.7%;旅游总收入802.68亿元,增长123.3%。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2.93万人次、增长194.5%,其中外国人2.40万人次、增长212.1%;旅游外汇收入5918.85万美元,增长229.9%。接待国内游客7295.85万人次,增长124.7%;国内旅游收入798.59亿元,增长123.0%。
医疗卫生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69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6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28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6个。全市三级医院数量24家,其中三甲医院13家。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6.50万张、比上年增长4.0%,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6.04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7.21张,比上年增加0.2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82万人、增长2.5%,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02万人、增长1.1%,注册护士3.62万人、增长3.7%;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35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数4.01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808人、增长9.8%,全市家庭医生全人群签约率45.5%,重点人群签约率80.0%,其中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签约率91.9%。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97所、游泳馆88所,比上年分别增加11所和6所,市属体育社会组织206个,晨晚练健身站点5992个。社会体育指导员48021人、增长2.2%,其中国家级368人、一级1382人。当年注册国际级裁判12人,国家级裁判员93人;当年注册一级运动员54人,二级运动员336人,省级注册运动员3229人,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13人。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奖牌311.5枚,其中金牌116.5枚、银牌98枚、铜牌97枚。徐州健儿在杭州亚运会上获得10枚金牌、5枚银牌,实现历史性突破。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自然资源储备丰富。全年水资源总量30.54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4%。全年成片造林面积和森林抚育面积分别为3.34千公顷和4.04千公顷,新建及更新农田林网面积44万亩。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林木覆盖率为31.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新建湿地保护小区21个,新增保护湿地面积6.8万亩,创建省级绿色矿山2家,实现在采绿色矿山创建全覆盖。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新建省级绿美村庄37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241天,优良率66%;全年市区pm2.5浓度为42.6微克/立方米。44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优ⅲ比例为97.7%、比上年提升4.5个百分点,水质情况达历年来最好水平。
安全生产形势较好。按可比口径计算,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起数、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13.4%和11.5%,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6.1%。
十二、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02.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54.69万人、女性人口447.31万人;0—14岁人口170.57万人、15—59岁人口530.45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200.98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50.8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5.7‰、人口死亡率8.0‰。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29.3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532.77万人、女性人口496.59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为5.7‰,死亡率为5.4‰。
居民收支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89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工资性收入21391元、增长6.0%,经营净收入7429元、增长4.7%,财产净收入2136元、增长2.0%,转移净收入7133元、增长8.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96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65元、增长7.4%;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1.69:1调整为1.66:1,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273元、增长9.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937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94元、增长11.1%。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29.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29.0%、农村30.8%。
社会保障提质扩面。年末职工养老保险(含离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06.65万人和337.27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50.55万人和195.39万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9.68万人。全年实施直接医疗救助280.91万人次。
社会服务日臻完善。年末全市共有民政服务机构232个,其中养老机构206个,儿童福利院1个;拥有养老服务床位7.29万张,儿童服务床位300张。全年新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个、老年中央厨房12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41个、城乡社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分别为35个和27个。全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742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10.23万人。新增廉租补贴住户117户,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938户,通过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10.83万户,累计保障新市民(人才)2.6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