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全区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总收入(不含上下级往来)6.7526亿元,比上年增长92.2%。全年全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征缴总收入1.8531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征缴总收入0.7682亿,上年末增长1%。
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904张,其中养老服务机构891张、区救助站13个,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7人。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425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2个(98个村委会、24个社区)、社区专项服务机构和设施303个。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88万人,注
册志愿者人均参与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16.01小时。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各级各类教育(不含非学历培训,不含技工学校)招生数2.39万人,比上年下降2%,在校生9.33万人,增长4.2%;毕业生2.17万人,下降1.3%;学前教育在园幼儿2.40万人。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企业办研发机构33个。经统计,2021年全区专利授权量361件,比上年增长54.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3件,增长4.5%。2021年,全区有35家企业获得专利授权181件,其中7家企业获得发明专利18件。全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0件。截至2021年底,全区发明专利有效量74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15件。
表82021年专利申请、授权和有效专利情况
指标 | 专利数(件) |
专利授权数 | 361 |
其中:发明专利授权 | 23 |
年末有效发明专利 | 74 |
云城区辖区内有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6个,法定计量检定机构1个,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机构1个,标准化技术机构1个,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0个。
截至2021年底,获得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分别为86家、58家和56家,获得3c产品认证的企业3家。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2021年末全区有县级以上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5.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
全区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2615万人次,同比下降9.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987.39万美元,同比增长56.49%;国内过夜游客68.58万人次,同比增长7.98%;国内旅游收入10.55亿元,同比增长11.17%。
2021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健康机构210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个、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机构0个、村卫生室145个、民营医疗机构48间,其他类别医疗机构6家。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0.068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42人,注册护士656人;拥有医疗床位514张,其中,医院185万张。全区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0445万人,床位329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甲乙类传染病243例,死亡1人,发病率59.48/10,死亡率0.24/10万。
全区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2项次全国冠军,1项次季军。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3.3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提高1.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4%。全社会用电量17.57亿千瓦时,增长24.4%。其中,工业用电量9.65亿千瓦时,增长36.5%。
全区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比例为100%。云城区地表水省考断面1个(新兴江松云断面),2021年水质为ⅲ类,达到考核目标要求。2021年云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7%,完成省下达96%的目标任务,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等六项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1微克/立方米、24微克/立方米、44微克/立方米、24微克/立方米、124微克/立方米、1毫克/立方米,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8.35万吨;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云城区2021年末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2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885.62万元。
全年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157.93公顷,当年新封山育林0公顷,退化林修复157.93公顷,宜林地荒山荒地荒滩和疏林地造林0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7.72%。
2021年全年共发生一般生产安全事故42起,死亡16人,受伤33人,没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其中,全年发生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38起,比上年下降37.7%;死亡13人,同比持平;受伤32人,下降48.39%;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人数为1.48人。
注:
1.本公报中2021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各县(区、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未作机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