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文化艺术事业机构266个,其中文化事业机构186个,艺术事业机构18个,剧场、影剧院29个,博物馆纪念馆18个,公共图书馆15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书4020.4千册。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36个(含村卫生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8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4个,卫生监督局(所)10个。
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4040人,比上年增加186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793人,比上年增加87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9490张,比上年增加608张。
全市共有体育场馆29个,专职体育人员210人。全市累
计参加省以上运动会人数1135人,共获得148枚金牌、103枚银牌和129枚铜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91.01万人,户籍人口为387.8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87万人,出生率为4.8‰;死亡人口2.78万人,死亡率为7.2‰;自然增长率为-2.4‰。
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30元,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64元,比上年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6480元,比上年增长2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065元,比上年增长21.9%。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41.11万人,比上年增长4.2%;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82.13万人,比上年增长0.2%;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为63.70万人,比上年增长4.2%;参加城镇工伤保险人数为70.20万人,比上年增长5.9%;参加城镇生育保险人数为56.98万人,比上年增长4.4%。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9.0%、98.1%、98.0%。
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0.63万人,比上年下降6.3%,其中享受城市最低保障的居民1.76万人,比上年下降9.1%;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8.87万人,比上年下降5.7%。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96亿元,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为1.15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为3.81亿元。
十二、资源环境
年末耕地保有量328千公顷,全年建设占用耕地540.10公顷。全市共有矿产资源92种,其中已开发利用矿种44种。
全市造林作业面积完成1.07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07千公顷。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8.48千公顷。
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例达84.1%,较去年同期上升0.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下降4.9%。全市纳入国家“水十条”考核16个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省级考核的34个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7.1%,无劣ⅴ类水体。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数为最终核定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照不变价格计算。
3.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渔业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货物进出口、实际外商投资、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数、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事业机构、广播电视、剧场、剧院、体育等数据等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公路总里程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收入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电信业务收入、电话用户、5g用户覆盖率等数据来自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中国联通宜昌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宜昌分公司;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宜昌分行;保费数据来自宜昌银保监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卫生机构、床位、人员等数据来自市卫健委;低保等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户籍人口、民用汽车拥有量、私人汽车拥有量等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保局;高新技术企业数、重要科技成果、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市场主体、专利等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矿产资源等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等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林业、自然保护区数据来自市林业局;价格、粮食、畜禽、城乡居民收支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宜昌调查队;其它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