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共授权37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6903万元。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取得阶段性进展。培育认定2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科技型企业23家。2020年r&d投入强度为0.57%,r&d人员122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年共播出《播报大荔》310期,采访报道新闻2500余条次。各类专题节目65期、制作宣传片及短视频28余期、ppt6个、录制《一把手讲法》3期、《书记面对面》20余期。利用《大荔新闻》微信公众号、《大美大荔》今日头条号、《精彩大荔》抖音号、《大荔融媒体》美篇等多个平台,全年播发各类新闻、资讯、短视频共9837条。全县体育场馆2个,剧院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7个,电影公司1个。全年公共文化惠民演出3300场次以上。“渭南书苑”大荔城市书房建成投用,24小时自助读书馆建成开放。在洪涝灾后重建工作中,县文化馆创作的歌曲《风雨真情》、县剧团编排的“抗洪壮歌”文艺专场演出、县电影公司安置点电影放映等为重建美丽家园增添精神力量。“故事大荔”系列丛书第二卷《大荔黄河故事》出版发行。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数378个,其中:县级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卫生院26个,村卫生室272个,其他卫生机构72个。拥有病床3984张,卫生技术人员5302人。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丝绸之路·美丽大荔”马拉松赛和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沙滩排球项目比赛。
十一、住房、城市建设与环境
全县城乡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完成农业局、水产站、运输小区、石油小区、物资局小区、农机局小区等7个老旧小区改造。南环路及冯翊路改造提升工程已全面完工通行。西四环东侧3.6公里绿化带提升工程全面完工,新增城区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农房抗震改造实效推进,已完成朝邑镇西三村农房抗震改造试点64户,宜居风貌改造75户;全县17个镇办农房抗震改造工作已全面铺开,开工1315户,竣工650户,开工率80%。
全城现共有停车场22个,停车位22342个,已在城区道牙石以上新增施划1604个停车泊位。建成34个环卫休息亭;安装231个环卫工人网格化管理公示牌;设立6个便民驿站,提供15项便民服务事项。
全年实现优良天数271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天,优良率74.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1。pm10浓度为73μg/m3,pm2.5浓度为39μg/m3;二氧化氮(no2)浓度为26μg/m3。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8.54万人,比上年减少0.75万人。出生人口0.41万人,出生率7.07‰;死亡人口0.52万人,死亡率8.93‰;自然增长率-1.86‰。城镇人口25.71万人,占43.92%;乡村人口32.83万人,占56.08%。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900元,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600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15元,增长10.0%。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74727人,参保率96%,职工参保40623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928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7345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2415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29778人。
全县共有社区居委29个;敬老院1个,拥有床位180张;养老院13个,拥有床位数2905张;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707人,其中:集中供养90人,分散供养617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57户,1275人,发放补助800.36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996户,18911人,发放补助8044.68万元。
注:1.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他价值量指标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2.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3.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城镇项目投资、非农户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4.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5.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与gdp(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客货运量、公路里程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局;邮电数据来自县邮政局;通信数据来自移动、联通、电信和广电网络公司;招商引资数据来自县经合局;文化体育旅游数据来自县文化和旅游局;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大荔支行;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县融媒体中心;卫生数据来自县卫生和健康局;环保数据来自生态环境分局;居民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大荔调查队;医疗、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县医保局;养老、工伤、失业保险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县民政局;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专利数据来自县市场监管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县住建局;城市管理数据来自县城管执法局;其他数据来自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