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实施“链接工程”,着力提升区域协作开放水平

  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对外合作水平,优化制造业产业链接和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推进胶东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更深层次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1.推动胶东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强产业规划衔接,协同推进胶东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按照“先试点、再铺开”的原则,选择胶东经济圈产业基础雄厚、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重点产业建立产业链联盟进行试点。牵头组建胶东经济圈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链联盟,建设胶东半岛科创联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共同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群。积极探索跨区域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等合作,加快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推动胶东经济圈抱团面向全国、全球招商,联合举办大型展会和产业交流活动,强化企业横向协作和产业链纵向联合,打造“优势互补、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区域产业生态。

  2.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战略支点。深化与黄河流域、京津冀区域的产业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构建跨区域产业链共同体,促进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扩大东西部制造业合作,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多渠道、多层次开展青岛制造产品推介、协作配套、产能对接等活动,提高精准有效投资。继续推进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增加中高端制造、绿色健康等消费品供给。鼓励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终端消费品生产企业与黄河流域知名电商平台深度合作,巩固提升青岛制造市场份额。

  3.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产业链接。更深层次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rcep等国家战略,借助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平台,主动链接日韩,打造人工智能“国际客厅”,探索推进双边、多边合作创新试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在全球共建科创平台,扩大制造业双向投资和对外贸易,加大跨国制造业企业培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制造业转移促进承接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生产基地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面向全球精准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强境内产业园与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合作,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互促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制造强市战略定位,完善全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健全各区(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体系,统筹推动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区市联动、各部门协同、全市一盘棋”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格局。积极对接国家级智库,引入国家级咨询研究和决策服务机构,组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好行业协会、专业智库等作用,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二)强化规划实施

  编制青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及配套政策、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方案,开展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创建行动。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进行必要调整,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全局性重大问题,提高规划实施效果。建立健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评价机制,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各区(市)根据全市制造业产业布局,落实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集群布局建设。

  (三)深化重点改革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推动企业家、专业机构深度参与产业政策制定,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依法实施新增制造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制度,完善以“亩产效益”评价为导向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研究探索低效工业用地收储制度,设定工业用地控制线和刚性保障制度。鼓励开展建设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试点标准厂房分割转让。深化制造业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国有资本投向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统筹区域能耗和环境容量指标,优化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提升资源环境要素配置效率。

  (四)加大财税扶持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制造业领域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制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综合采用财政奖补、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大对制造业领域支持力度,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倍增的龙头骨干企业给予适当奖补。进一步加大地方专项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融资租赁等业务,增加金融产品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完善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健全融资担保、应急转贷和增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支持制造业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制造业的投资。

  (五)强化人才保障

  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和青岛市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产业顶尖人才(团队)、产业高端人才、青年产业人才。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做好企业家精准培训和青年企业家接力培育。实施“蓝钥匙”创新培育工程,强化技能型、工匠型人才培养,支持驻青高校、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开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产教技融合实训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完善高技术人才考核评价、岗位使用、表彰激励等机制,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才评价。

  (六)抓实项目落地

  完善工业和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明确项目分布图、作战图,打造多级联动的项目信息化调度管理系统,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支持鼓励青岛企业在本地扩大投资,加强招引外地企业来青投资。深入开展“千员万企”服务活动,强化“双招双引”项目谋划,依法依规跟踪服务工业项目。健全项目联系推进机制,建立龙头企业项目专员制度,组织重点项目发布、观摩活动。建立项目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分类解决实际问题。

  (七)完善服务保障

  加强运行调度和企业服务。优化完善工业大数据平台,加强重点区(市)、行业、企业和项目监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准确预判经济运行走势,及时协调解决制造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完善企业服务专员机制,深入开展“做企业贴心人”服务活动,摸清企业需求,解答企业诉求,服务企业发展,常态化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强化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好专业化服务机构作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品牌管理、法律支持等服务,更好帮助企业发展。

  (八)加强风险防范

  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健全制造业风险预警机制,严防重点项目投资引发的金融风险和产业链外迁引发的产业安全风险,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完善重大投资项目监管长效机制,有效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综合运用各类手段积极防范化解重点行业和领域风险隐患。

  [1]“7 n”重点产业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船舶海工装备等7个高端新兴产业,以及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高端化工等n个传统支柱产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dong/2022-04-30/224.html

收藏此文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