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招商质量。瞄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大重点区域,围绕北斗导航、人工智能、消费电子等关键产业,深入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举办省外专场招商推介会4场,全年新签约引进项目不少于100个,力争总投资达到5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5个。全力争取省市支持,坚定不移招大引强,着力在引进超50亿元、100亿元的大项目上取得突破。加快优质项目向北部区域落户聚集,形成主导产业配套集群,推动北部振兴迈出坚实步伐。抢抓央企及二三级子公司大规模向外疏解机遇,加强与中国电科、中国电子、航天科技等重点企业对接沟通,力争引进在京央企二三级子公司2家以上。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坚持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添活力,以环境强引力,在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中塑造制度优势、集聚优质资源、增强经济韧性。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持续推进“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加快建设全省一流的营商环境。全面拓展“一业一证”“一件事一次办”适用范围,不断提升企业准入准营便利化水平,企业开办一次通过率达到80%以上,注销一日办结率达到100%。积极争取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改革试点,推行“多测合一”“容缺受理 承诺审批”等新型审批模式,力争将项目立项到办理施工许可平均耗时压缩至150天以内。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推进科技金融示范中心建设,确保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开业运营,力促银河微波成功上市。
增强园区发展活力。持续推进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管委会 公司”模式,建强用好投融资、担保、科创、市政四个平台,进一步提升能级水平,对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准全面开展创建准备工作。强化“亩均效益”导向,探索建立土地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加快低效用地整治,逐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实施方安大街南延、信息产业基地高压线入地、西北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全面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进和平路以北片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高水平运营并重阶段。
扩大开放合作范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努力实现外资、外贸工作双突破。充分利用当地华人、华侨资源,加强与日本、荷兰等地区商会联系,争取引进外资企业3家。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加强国际贸易规则学习,提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组织内外贸企业积极参加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国家级展会,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围绕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积极举办各类论坛活动,提升鹿泉产业知名度。
(五)坚定不移提升城市内涵,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名片。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市民生活感受,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精雕细琢,提升整体风貌,让城市既有颜值、也有温度。
深入推进城市更新。积极争取国土空间规划早日获批,加快各专项规划、乡镇规划编制,让各项建设工作有规可依。谋划实施总投资132.4亿元的重点城建项目116个,年度计划投资53.8亿元。做好地铁1号线三期建设保障、确保国际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三期投用,带动周边地区形象整体提升。龙泉湖片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开题破局。车站区域片区安置回迁楼主体完工,同步推进站前街拓宽、和平路打通工作。中心城区重点片区城中村改造回迁楼全面建成交付。加快中央商务活力区建设,力争锦江大厦、一建总部大楼主体完工,确保泰华中心、创新产业孵化楼投入使用,全面出形象、见效果。
大力补齐功能短板。高标准改造老旧小区8个、新建口袋公园1个,谋划西三环北延、中华大街南延,改造提升307、京赞线、宜微线及上庄、铜冶镇域24条道路,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完成西部上庄污水处理厂扩建、北部黄壁庄水库移民安置区水厂新建工作。全力开展供热设施“冬病夏治”行动,借助华能长输管线,推进我区供热主管网对接,弥补城区东部供热短板,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巩固国家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成果,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84套,着力解决新市民、产业职工住房难题。
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全面完成现有保交楼、“烂尾楼”整治任务,有效解决我区房地产领域遗留问题,坚决遏制新增,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常态化整治占道经营、非机动车无序停放、渣土运输抛洒等城市管理“顽瘴痼疾”,深入推行水洗机扫、以克论净,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坚持“管”“疏”并重,持续开展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有效缓解早晚高峰、雨雪天气等特殊时段,学校、商超周边等重点路段的“停车难、行车难”问题。深入开展城区易积水路段专项整治,增强排水防涝能力。做好智慧城市后续运营,推进防汛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谋划更多可知可感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六)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着力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和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总基调,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全面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亩,占永久基本农田比例达到54%以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2.6亿斤以上。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新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家,示范展示农作物新品种30个,打造市级以上农业品牌2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0家以上,年内全区家庭农场达到390个、农民合作社达到435家、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达到100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74%,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6%。
高标准建设和美乡村。在全域基本实现“五个全覆盖”的基础上,持续补短板、抓提升,进一步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弱项。高标准开展滹沱河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再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0个以上,力争实现全域省级美丽乡村命名全覆盖。大力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新增美丽庭院4376个,全区美丽庭院覆盖率达到86.41%。因地制宜研究出台农村建设风貌导则,引导农民规范开展房屋新建、改建,加快建设“城市品质、乡村风情”的现代化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