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着力构建一流产业生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为主攻方向,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成为全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打造成本优势、技术优势、迭代优势,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led光电产业聚焦打造全国led产业之都,落实激励led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巩固led光源、显示行业领先地位,加快突破外延芯片、封测等关键环节,围绕应用端带动产业集聚;大力推进无创光疗产业化等项目,带动深紫外led加快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光伏产业加快光伏玻璃生产线及配套深加工、金刚石线扩产等项目建设,打造全链条光伏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壶关航天工业园等63个项目,规划建设产品、材料表面处理等关键环节项目。新材料产业围绕钢铁企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氢冶金,生产特种钢、机器人专用钢、高温合金钢等新型冶金材料;聚焦发展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铝镁合金等,重点推进碳基新材料、石墨及碳素制品等47个项目。医药健康产业持续强化技术创新,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推进潞党参药食同源功能产品开发、安博泰克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做强生物制药和中医药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围绕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巩固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综合利用,扩大废旧资源利用范围,推动废旧汽车拆解等项目建设。通航产业围绕民用航空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拓展通航业务,加快推进武乡、沁源通用机场、黎城飞行营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布局低空经济。加快发展服装、特色工艺品加工等轻工产业。支持潞酒、小米等打造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开展醋业国际标准化研究,推动沁县百万蛋鸡养殖、长子冻干食品等项目扩大规模、提升效益,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壮大。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加快数实融合、数智赋能,力争数字经济规模增长15%以上,争当全省数字化转型发展排头兵。持续推进高新区信创产业园、长治中关村科技园等项目建设,统筹布局和推动传感器、无人机、电子元器件、智能机器人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培育3个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长治数字底座,申报国家级千兆城市,合理布局算力设施,推动5g信号进一步向农村覆盖。

  全面优化产业生态。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立健全产业生态联动机制,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用”七大要素提档升级、协同联动,构建各类要素内在统一、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体系。深化产业研究,拓展应用场景,加快布局绿色氢能、量子信息、前沿材料等产业新赛道,积极争取建设国家产业备份基地。

  (三)着力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建设能源强市。以深化能源革命为牵引,聚焦“规模适度、安全可靠、绿色低碳、引领创新、效益显著”目标,统筹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加快建设现代化能源供应体系。

  推动煤炭行业降本增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释放煤炭先进产能,推动2座煤矿竣工投产,加快3座煤矿联合试运行、2座停缓建煤矿复工复产,原煤年产量稳定在1.7亿吨左右。新建4座绿色开采矿井,建成10座智能化矿井,全面开展产能120万吨及以上煤矿智能化改造,煤炭先进产能稳定在95%左右,强化煤炭产销储运衔接,将煤炭产业打造成为“道地性产业”。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7个焦化“上大关小”升级改造项目全面投产基础上,加快实施“三改造”“两运行”。以发展高端精细煤化工为方向,推动煤焦油高附加值成分提取、粗苯向医药中间体转化,加快推进10万吨己二腈等26个项目,建设国家级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225万千瓦。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有序开发光伏、风电、生物质能,新增新能源装机60万千瓦。推动长子、沁源抽水蓄能电站尽快核准开工。推进储能设施布局建设,加快10万吨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10万吨高性能锂电负极材料等项目建设,带动新能源产业布局配套和扩展应用。加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综合能源岛等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构建高效用能模式。

  深化能源领域创新改革。聚焦“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持续加强能源领域治理,整体提升能源产业运行效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强化能源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加强与山西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做好园区试点基础上,实施市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完善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可再生能源山西分中心落地长治。

  (四)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发展新动能。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我们要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激发创新活力。全面落实我市支持科技重点项目7条措施,市级科技经费投入增加一倍、达到1亿元以上,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科研投入。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性谈判协商等方式,开展30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让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打造创新平台。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重点支持国家级光电检测、煤基合成油产品测试、植物萃取和转化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特种钢、深紫外led等中试基地建设。推进检验检测市场化改革,建设“检测 研发 服务”综合检验检测园区。

  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聚焦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发展,引导企业领办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组织推广10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b/1055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