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委团结带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企事业单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不够解放,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魄力不足;创新引领能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够大;民生领域存在薄弱环节,城乡发展不平衡;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生态保护修复任重道远;防范安全生产、社会稳定风险压力较大,社会治理还有短板弱项;政府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依然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
今后五年是奋进新时代、奋战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的重要五年,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五年。我们必须树牢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实干意识,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再铸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新辉煌!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捍卫“两个确立”,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充分激发“二次创业”奋斗激情,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全力推进“四大工程”、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担当作为,创新竞进,进一步发挥全市发展龙头引擎作用,全面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加快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美丽“滨城”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核两副双港多组团”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公共配套服务显著完善,职住平衡、港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格局全面形成,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基本建成,“津城”“滨城”相映成辉、竞相发展。
——经济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新动能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国内领先,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41%以上,gdp达9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5万亿元,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万亿元,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高质量建成“一基地三区”核心区。
——创新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法定机构、要素市场化等重点领域改革综合效应充分放大,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作用充分显现,升级版自贸试验区创新活力迸发,成为全国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示范引领。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巩固发展,笃定“二次创业”、建设美丽“滨城”的精气神更加昂扬,一批文化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形成更具影响力的海洋文化品牌和“滨城”城市品牌。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871”重大生态工程巩固提升,“双碳”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一屏一带三湿地多廊道”生态格局全面形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市更美丽。
——促进共同富裕达到新水平。城乡协调发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基本实现教育发展优质化、健康卫生高质化、群众收入均等化、社会保障普惠化。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党建引领共同缔造激发更大社会活力,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温暖,成为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
为实现上述目标,建议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实施创新立区战略,打造创新发展先导区。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焦信创、合成生物、先进计算等领域,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基础平台,抓好海河实验室建设,推进新一代超级计算机高效运营,打造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京津冀特色细胞谷和北方声谷创新标志区。推动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深化与天津大学合作,推进南开大学滨海校区建设,加快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围绕信息系统关键核心芯片、区块链技术及支撑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药设计、新药临床研究等医药技术,车用操作系统、集群控制等无人系统关键技术,智能机器人、高性能智能传感器等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先进电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制备技术,大功率风电、氢能等新能源技术,新体系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新能源汽车技术,实施前瞻性、战略性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不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力争到2026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300家。加强全域科普工作。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打造全流程、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平台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