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三河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不足:疫情影响仍在持续,稳经济面临较大压力,项目支撑力不足,实体经济增长乏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任重道远;乡村振兴工作量大,城市功能品质仍需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配套还需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有待增强,企业主体责任仍需压紧压实,本质安全水平亟待提高;政府部门在服务协同发展、主动对接通州区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需进一步强化履职尽责,提高工作效能。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切实重视、认真解决。
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省、廊坊市系列工作会议和市委七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聚焦高质量发展任务,守住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底线,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唱响“全员抓招商、全力强实体、全面优结构、创新突破上项目”主旋律,深入开展“投资项目建设年、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基层基础建设年、社会综合治理建设年”活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三河图景[7],奋力谱写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和6.5%。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地下水压采量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各位代表!党的二十大作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三河系统谋划了十个中国式现代化三河图景,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发力协同发展,加快与通州区一体化发展步伐
深化产业融合共建。加强与中交集团、北投集团合作,共同推进轨道交通平谷线tod项目开发建设。推动中关村科技园·燕郊园获批,力促中关村三河产业园挂牌运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燕郊中心入驻企业5家以上。与通州区建立常态化联合招商机制与项目会商机制,签约北京转移项目40个以上。紧抓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吸引优质资源集聚,加快形成开放发展新优势。
深化交通互联互通。完成京唐城际铁路燕郊站前广场改造,做好燕郊站运营服务保障。完成轨道交通平谷线潮白大街站和神威大街站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燕郊站、高楼站、齐心庄站。协调推进北京姚家园路东延改线,完成密涿高速北延项目主体工程和李大线提升改造。提高通勤定制快巴管理运营水平,推进开通北京定制公交。大力推动进京检查站优化建设,提升通行效率。
深化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支持应急管理大学筹建。联合通州区实施教育教学“双百工程”[8]。力促国家老年病研究中心暨北京医院三河分院项目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通州妇儿医院与东市区妇儿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与中医院开展深度合作。加快与北京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推进定点医疗机构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医学影像资料共享。积极承接北京优质养老资源延伸布局,打造医养结合三河品牌。
二、发力实体经济,推进产业能级提升
提升招商质效。发挥招商促进中心作用,统筹园区力量,实施“外资、内资、国资、民资、融资”同引,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区域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央企、国企和京企开展精准招商,鼓励既有企业以商招商、专业招商,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建设数字智慧招商平台。压实“五个一”抓项目机制[9],更加关注项目产出和土地利用效益,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加快项目建设。动态完善“七个项目库”[10],推动智能仓储及跨境电商产业基地等32个项目开工,陆道培医院等21个项目加快建设,星谊银河二号供应链基地等13个项目建成投产。争列省市重点项目50个以上。确保经济开发区科创园、潮白云谷科创园建成投用。强化要素保障,开工建设黄辛庄110千伏和东兴庄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供地1700亩以上,盘活利用低效用地1200亩。用好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参与重点项目投资。
育强市场主体。鼓励支持第二产业发展,确保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制造业税收占比进一步提升。多措并举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打造更多“二期三期”现象。支持科创园发展,提升招商能力、运营服务水平。力争新增规上工业13家、限上批零住餐10家、规上服务业5家、资质以上建筑业3家。加强企业上市前扶持,推动欧伏电气在北交所上市。支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力争新增上云企业30家,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2个。引导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打造绿色工厂3个。加大出口信用保险补贴、外贸出口奖励等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长城橡胶、海纳川海拉车灯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扩大出口规模,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推动有研稀土与河钢达成稀土钢领域合作。支持莱尼线束等企业与新势力车企开展产业链合作。实施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完善配套政策,力争四大特色产业集群营收增长8%。
创优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质效,促进办事提速、服务提质。探索实行企业登记“智能审批”,为申请人提供全时段、零等待企业设立登记申请服务。深化行政许可告知承诺制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坚持“规委会等项目”,深化“模拟审批”,实施“标准地 承诺制”[11]出让模式,力促更多项目“拿地即开工”。制定出台激励出口、批零住餐业和市场主体发展等方面政策措施,加大鼓励支持“十类企业”、高端服务业等政策宣传力度,确保直达快享。全心全意服务企业,尊重企业家,着力培育企业发展壮大,更加重视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建设。持续开展“走千企、访万户、解难题、促发展”、企业家座谈会等活动。面向各类市场主体开展营商环境问卷调查,征求意见建议,解决问题,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