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焦高起点园区建设,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极。坚持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土地集约、要素集聚,推动要素向园区倾斜,发挥开发区项目建设主战场作用,为经济发展赋能增势。
推动园区能级跃升。合理规划发展方向,明晰产业定位,形成特色突出、错位互补、链条完整的园区发展格局。嘴东园区突出向海发展,重点建设“四大基地”,打造唐山“一核两翼”沿海经济带核心支点。城西园区围绕科技创新,聚集发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健康医疗等产业。马城园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矿业经济、装备制造、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项目。同时,充分发挥宋道口钢锹及五金工具、东黄坨农产品精深加工、扒齿港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特色优势,实现齐头并进、多点开花。
提高园区承载能力。软件方面,科学编制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各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为更多项目落地提供先行保障。利用唐山成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以及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等政策,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争取更多政策红利。硬件方面,完善低效和闲置用地的评估监督和退出机制,着力推进低效和闲置用地腾笼换鸟、二次开发。加快推进城西园区滦海公路雨水管道、嘴东大街西延、罗城街西延,嘴东园区中片区水系及排涝、疏港路、污水处理站,马城园区二期征地、道路管网、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探索打造集金融、信息、现代物流为一体的智慧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园区集约节约和数字智慧水平。
持续推进园区改革。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行全员岗位聘任,打破身份界限,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组建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选派年轻干部到开发区培养锻炼,为开发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队伍保障。完善考核机制,绩效奖金与园区经济规模、增长速度、税收贡献和绩效考核挂钩,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力争创先争优、增比进位。
三、聚焦高科技引领创新,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引导市场主体与各类要素高效汇聚、协同发力,以高科技、高技术、高水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完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现代循环利用产业、现代海洋经济产业、现代文旅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五大产业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绿色环保等产业做大做强,并围绕上下游吸引一批关联产业,实现产业抱团发展,夯实产业根基。“一企一策”制定改造提升计划,引导玖龙纸业、蒙牛乳业、盛财钢铁、东方焦化等企业“二次创业”、再上工艺,年内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扶持钢锹、手套、纺纱等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严格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强化科技赋能,引导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快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步伐,年内研发支出占比增长10%左右。在中科院北京分院等既有平台优势基础上,持续探索校院企“产-学-研”合作机制,重点推进海都水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红医疗省技术创新中心和坤达科技、仁和五金等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切实发挥好创业投资基金的带动作用,更好满足科创企业融资需求。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
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强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积极对接唐山凤凰英才4.0,健全完善“滦南八条”,实施高校毕业生引进增长计划,支持企业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技术研发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端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研究院的科技、人才资源精准链接。突出项目建设、投融资重点,公开招聘一批紧缺型人才,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多链融合”。
四、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推进“五大振兴”,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快速迈进。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内高标准农田达到91万亩。“寸土不让”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年内建成5000亩良种繁育基地。推动奔诚种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良种水平,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发展数字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认养农业,提升土特产品附加值,保持特色蔬菜果品、优质生猪、特色水产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的全省领先地位,争创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主动对接京津需求,拓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链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年内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在47家以上。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培育更多品牌争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全省“地标强县”。
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集中打造美丽乡村20个。以县城北扩为契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文化资源、水域资源,打造集特色产业、生态康养、红色旅游、田园风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实施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年内硬化街道60万平方米、翻建村级公路66万平方米。推进垃圾治理、厕所改造“两个全域达标”和村容村貌、污水管控“两个全域提升”,争创省级村庄清洁行动全域示范县。
着力实现富民强村。发挥镇级乡村振兴公司作用,盘活农村土地闲置资源和农业废弃资源。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承包地制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年内家庭农场发展到1000家、培育农村实用人才5000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脱”要求,保持零返贫、零致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