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聚力促开放抓项目,全力支撑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围绕省委战略规划和市委“融入主城区、拉开大框架”具体要求,从“三区建设”发展角度出发,千方百计招大引强,重点推动项目建设,实现项目的数量、规模、质量“三提升”。
最大努力“优”环境。坚持对标一流,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狠抓营商环境3.0版改革落实,持续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改革,推动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持“保主体、增主体、活主体、强主体”并重,深入实施市场主体提升工程,聚焦“五狠抓、五提升”,推动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精准服务惠企助企,出台《新荣区区级领导包联规模以上企业工作制度》,定期入企走访调研,建立畅通联系渠道,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着力解决困难问题。
最实举措“抓”招商。以承接京津冀溢出产业为导向,紧盯发展大势、科技趋势、产业走势、市场形势,从用地保障、厂房代建、财政奖补等11个方面入手,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坚持“链”中寻机,着眼新能源、大数据、现代物流、文旅康养、特色农业等重点领域,编制新荣区重点产业链发展指导目录,培育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吸引更多垂直、延伸和协作关系的企业来投资,盘活招商大局。用好小分队招商,建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外联等4支招商引资小分队,提高招商引资精准性、针对性、时效性,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招商引资格局。
最诚服务“保”项目。秉持“不为困难找原因,只为办好想办法”的理念,换位思考、助企纾困。坚持“一揽子”工程。在项目选址、个性化配套服务等各个环节为企业量身打造“一揽子”方案,凡是涉及的土地、税费、水电等各项优惠政策一次性告知,项目落地第一时间协调落实,确保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坚持“全代办”服务。从项目洽谈到竣工投产,指定专人全流程跟踪帮办代办,全面落实“项目吹哨、干部报到、服务即到”的工作要求,推进项目快速落地。坚持“常态化”调度。重大项目由区级领导包联、牵头单位主抓,执行“一天一报送、一周一调度、一旬一回头、一月一通报、一季一梳理、年终一考评”的项目攻坚模式,确保项目进度实时掌握、短板弱项及时发现、解决措施立即落实。
(五)聚力乡村繁荣振兴,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按照“三个全面”“四个优先”“五句话总要求”,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市建设重心和公共资源配置向乡村倾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致困户进行跟踪监测、重点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全区实现务工收入同比增长60%以上,让脱贫户持续增收。完善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促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做优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全方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抓好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建设杂粮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万亩。围绕羊产业链,抓好壮大养殖基地、培育标杆园区形成屠宰加工的全产业链建设。围绕马铃薯产业链,打造以森旺马铃薯原种为源头,以合作社及农户种植为基础,以华进薯业和快康宝速食产业为终端的全产业链条。围绕杂粮产业链,紧靠“大同好粮”优势品牌,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小杂粮播种面积力争达到20万亩,形成以永丰为龙头的小杂粮加工链,拓展延伸小杂粮加工产业。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做好“水电暖、路网邮、种养加”等基础提升,打造2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扎实做好农村住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同步推进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五大行动”。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开展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创建。抓好农村改厕存量问题整改,实施农厕改造200户。完成“四好农村路”5条34.4公里建设任务。投资2000万元,加快建设西村乡电商e镇项目,精心做好新荣“土特产”大文章,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带动农村发展,激发乡村活力。
(六)聚力美丽新荣建设,全力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优良生态是新荣的突出优势。我们要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起抓,筑牢生态屏障,守好绿水青山金土地,护好蓝天白云好空气,让新荣生态大区成色更足、成效更突出、底蕴更深厚。
大力“降碳”,让蓝天更清爽。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引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以检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及时完成空气质量站点设备更换,强化区域联防联控,重点实施工业炉窑污染治理专项行动、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深化扬尘污染综合管控、强化移动源废气污染防治,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以 pm2.5和 o3(臭氧)协同改善为要点,集中开展攻坚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强力“减污”,让水体更清洁。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努力推动水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扎实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地下水污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