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1年12月14日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7年以来的五年,是石景山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五年。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我区的功能定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全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圆满完成区十六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抓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中心城区功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认真贯彻“一个统领、六个更加突出”的首都发展新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强“四个中心”建设,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深入落实,石景山分区规划与各领域专项规划有效衔接、一张蓝图干到底;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产业优化、人口提质成效明显,在全市率先建成基本无违法建设城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圆满成功;679项精准扶贫任务顺利完成,顺平县、宁城县、莫旗、称多县9.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由每立方米78微克下降至34微克;服务冬奥、参与冬奥、借势冬奥效应彰显,成功创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示范区,“双奥之区”金名片更加闪亮。
——这五年,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两大机遇”突出“两个关键”,“三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深入落实“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功能定位,牢牢把握服务保障冬奥筹办和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重要机遇,紧紧扣住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关键动能,谋划实施229项重大项目,推动减量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预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30亿元,比2016年增长38.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2.25亿元,比2016年增长38.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95.9亿元,是前五年的1.74倍;高精尖产业实现收入2315亿元,年均增长15.1%;第三产业占比达到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我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传统重工业区向高端绿色之城的战略转型成效显著。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扣“七有”“五性”破解“四老四少”难题,增进民生福祉取得重大成果。精心办好110项民生实事和355项济困工程,民生支出达到46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超过80%,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共安置登记失业人员3.1万人,登记失业率降至2.8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由60980元增至84948元,增长39.3%;我区成功创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荣获国家卫生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城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这五年,我们坚持首善标准,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成果。牢固树立首都意识,持续凝聚了高端绿色发展共识和强大正能量,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机制,营造了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锤炼了一支敢打硬仗、善打巧仗、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始终坚持首善标准,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到精致细致极致,三次获得国务院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表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三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政府治理效能大幅提升。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深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功能优化提升。坚持规划引领,发布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和47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指引和首钢东南区等4个街区控规;深化“四道合一”规划研究,落实常态化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建立区级总责任规划师制度,9个街道全部聘任责任规划师。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完成148项整治任务,拆除违法建设1.2万处、428.5万平方米,疏解商品交易市场42家,实施“留白增绿”91公顷,常住人口规模减幅13%,城乡建设用地减少至53平方公里以内。发布实施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成功举办首届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有序打造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大力彰显“三道五区”“六张文化名片”品牌魅力。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组织开展“擦亮首都西大门”系列专项行动,持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发挥“双奥之区”特色优势,与19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和产业生态,集聚国家级研发机构20家、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1家,形成创新成果70余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39.8件增至118件,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能。
(二)牢牢把握“两大机遇”,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做好冬奥服务保障,持续开展“百日会战”攻坚行动,全面落实68项重点任务,建成国家冬训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等场馆,建设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m11线西段、冬奥公园等设施,实施冬奥场馆周边环境整治等工程;开展冬奥“六进”活动,打造全国首个冰雪社区和冰雪学校,举办主题活动3000余场;出台支持冰雪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引进斯威克斯、国际雪联办事处,成功举办中国冰雪大会等30余项国际赛事活动。加快建设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深化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全面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完成“十大攻坚工程”建设任务,实施88项重点任务和49个重大项目,建成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公用型保税仓库,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城市织补创新工场、首钢水系连通、国际人才社区等项目,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活动,新首钢地区正由工业锈带蝶变为活力秀场。落实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制定印发广宁、五里坨等西部地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与门头沟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三区一厂”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