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实效抓招引。坚持“亩均论英雄”,确保新引进项目亩均投资不少于26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不少于360万元、税收不少于15万元。用好以商招商、基金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力争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30个。完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初步研判、银行征信、基金尽调、专家评估“四同步”机制,确保优质项目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全面强化招才引智,力争引进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院士工作站4个。
(三)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打造更有底气的实力阜南秀美阜南。围绕“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统筹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全力打造固脱贫促振兴农业现代化先导区。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全力巩固“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成果。认真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做好“三类户”等群体预警监测和常态化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施就业促进、技能提升行动,持续提升脱贫群众收入。保证衔接资金稳定投入,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确保投资发挥最大效益。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发展优质小麦60万亩,着力打造黄淮海区域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样板区。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与先正达集团中国合作共建产业发展研究院,全面推广map模式,为农户提供种植、管护、销售一体化服务,不断提高农业效益。依托淮河生态环境、王家坝国家级湿地公园,加快打造沿淮水生花卉和湿地花卉观光走廊。
——全面实施乡村建设。接续推进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不断优化“五清一改”,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持续建设“四好农村公路”,推进路水电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全面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高质量完成42个2021年度省级中心村建设。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建设,进一步完善“智慧村里”功能,探索建设“非紧急救助系统”。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健全基层矛盾多元调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推动文明村镇建设,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铺张浪费等陋习,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大力推动蓄洪区建设。实施蓄洪区安全建设,加快两座淮河大桥、王家坝—临淮岗段河道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居民迁建集中安置3225户。统筹蓄洪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全面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水生蔬菜等适应性农业,着力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适应性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打造更具优势的实力阜南秀美阜南。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动力之基、活力之源,务求破立并举,实现守正创新。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推进财税金融改革,不断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三变”改革,力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10%以上。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统筹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领域改革。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创新“4111”五年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探索设立沪苏浙“创新飞地”,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力争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5亿元左右。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开展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用地治理,探索增加混合用地供给,全年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土地300亩。全面推行新建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确保实现“拿地即开工”。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体系。创新开展“四送一服双联”活动,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践行“六零服务法”,提供“亲人式服务”“无感式服务”,对企业做到“好时不扰、难时出手”。
——持续提升开放水平。加速与沪苏浙深度对接,继续与肥西深化合作共建,全力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工作。鼓励企业拓展外贸市场,做大外贸规模,力争新培育出口实绩企业5家,进出口总额增长10%。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知名展会,提升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
(五)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加快打造更富颜值的实力阜南秀美阜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施“双碳”行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全面推广有机废弃物“三全”模式。认真落实能耗“双控”制度,严控“两高”项目上马,加快推进三峡新能源风电项目建设。依托国家公益林大县资源,加快推动碳汇交易。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