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转型发展。巩固提升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按照“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原则,整合正在运营的同质化“活力”企业,清理注销无实质经营的“僵尸”企业,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推进国有资本结构调整、布局优化。鼓励支持县属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升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进一步提高国投公司、昌盛公司市场化运作水平。与中石油、中石化、深圳嘉力达、福建广电网络等企业加强合作,加快推进加油站、光伏发电、风能发电、数字经济产业、融媒体科技产业等项目。加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力度,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推动项目提质增效
加快建设一批强支撑的重点项目。落实县领导挂点重点项目、专班推进、集中会商等制度,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全力服务保障沙南高速(顺昌段)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闽江上游(顺昌段)防洪提升工程落地,力争优力特高纯氟化物气体生产等26项前期项目如期开工,龙湖湾城市客厅等一批在建项目年内竣工。拟申报2023年省市重点项目33项,总投资159.4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34.26亿元。
着力引进一批利长远的产业项目。发挥金山新材料产业园、浙商(中国)出口家具产业园“两大平台”优势,重点围绕新材料、竹木生态加工等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孵化招商、以商招商,提高产业聚集度、关联度。完善入园项目管理制度,坚持“亩均论英雄”,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加快批而未供土地处置,全面推进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加速“腾笼换鸟”,着力引进一批效益好、前景好的企业。力争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5项。
精准策划一批补短板的民生项目。研究吃透政策,围绕农林水利、生态环保、市政设施、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高质量策划生成项目,加强中央、省级预算内投资和新增专项债券项目储备,积极向上争取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进规入盘”。主动回应群众关切,聚焦“吃、住、行”“医、学、安”等热点问题,谋划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20项以上。继续呼吁昌福(厦)高铁列入全国“十四五”交通规划中期调整项目库,并配合做好预可研等前期工作。
四、聚焦生产生活生态,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鼓励进城保障安居。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研究出台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政策举措,吸引更多人口向城区聚集。依法依规、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将房票政策综合运用于重大项目征迁、地灾点搬迁、退宅还耕等方面,更好发挥房票政策牵引作用,鼓励农民进城购房。适当提高低保、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租赁补贴标准,减轻住房困难群体负担,确保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以产兴城促进就业。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城区周边企业闲置资产,拓宽就业渠道。依托现有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培育引进一批关联产业或上下游产业企业,以点带面促进产城融合。制定出台农民工进城就业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奖补政策,创造就业创业良好环境。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储备库,通过举办招聘会、培训班等方式,向各类用工主体输送适用劳动力。落实“才聚武夷”“智汇顺昌”等人才政策,畅通人才招引渠道,全方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
品质建城增进福祉。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开展城市体检,推进城市更新,力争国家级园林县城通过验收。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统筹划定“三区三线”空间格局。持续深化城北片区、龙湖湾片区控制性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建设路网、学校、水务大楼、城区法庭等公建项目,加强建设用地布局,为产业发展预留空间。突出大圣、杉木等顺昌特色元素,完善城市风貌、城区道路、市政综合等14个专项规划编制,科学编制并执行《余坊新城“零碳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零碳”文明城市。启动新一轮旧城改造片区开发,完成老旧小区改造8000余户。加快沿江快速通道上跨鹰厦铁路工程建设,推进城西复桥、后山至环城路道路改造等项目,优化城市交通网络。谋划新建政务服务中心大楼、余坊新城城市驿站、余坊新城中心市场、余坊新城市民公园、龙山—塔山—良山慢道,实施顺昌•东安驿——社区便民服务空间、文旅广场、“万福千屏”、口袋公园、便民充电桩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匠心治城彰显温度。探索乡镇在社区联合成立农民进城服务驿站,为进城农民提供购房、就业、教育、医疗等综合性服务。实施环卫一体化服务项目,完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推动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城区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提升至85%。积极拓展“一元碳汇”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助力零碳无废城市建设。探索建立“居委会 物业 业委会”互融互补管理机制,以天天花园小区为示范点,逐步推广“社区 国有物业企业 网格员”运行管理模式,提升城区物业管理水平。推进智慧城管运用,深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优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强化网格员队伍建设,健全“一网多用、共治共管”模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五、聚焦“三农”优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牢牢守住“两条底线”,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构建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农民增收的产业支撑。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竹木、柑橘、食用菌、粮食、蔬菜、茶等产业,支持埔上、洋墩、大历等乡镇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支持杉木育种、闽北花猪生态养殖、珍稀食用菌、淡水鱼良种繁育等项目发展。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开展化肥减量工程、农药减量控害和柑橘黄龙病防治行动,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2.02万亩,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7000亩。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加快推进第二批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摸清土壤质量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