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提升有效需求牵引力。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经济持续回稳向上提供有力支撑。突出项目招引。深化招商机制改革和专业队伍建设,把握当前部分城市产业外溢、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的窗口期,统筹国内外招商布点,紧盯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头部民企,加强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加快引进一批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布局一批“小而优”“小而强”的优质科创项目,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5个,其中5亿元或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0个。扩大有效投资。压紧压实项目建设责任机制,加快泰康生物中试产业化、长城智造产业园一期、中海油高端润滑油特种油、益海米糠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推动创能威生物科技、蓝思精密bga智能化组装车间、国电汽轮机组改造等项目尽快竣工投产,力争新开工5亿元或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0个、竣工25个。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聚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加快谋划推进一批具有支撑性的好项目。提振消费市场。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坚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协同发力,鼓励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推动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加速恢复。破解住房、汽车等消费引擎制约因素,帮助服务行业挺过最困难时期。培育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医疗健康等消费新热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提升经济活跃度。
3. 提升开放开发带动力。建强园区主阵地。以释放活力为导向,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坚持扁平化管理、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推动薪酬直接与公司效益、部门贡献、个人业绩紧密挂钩,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争先进位。充分发挥综保区特殊政策优势,大力拓展生物医药保税研发、保健食品进口包装、跨境电商保健食品进口等领域,推动大健康产品贸易优化升级,打造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拓展三外新渠道。用好rcep红利,引导企业通过线上线下展会拓展国际市场,提高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份额。落实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加大企业出口退税、出口信贷、信用保险等扶持力度,完成进出口总额40亿美元。瞄准欧洲、日韩组织境外招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本土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以外引外”的良性循环,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扩大国际影响力。大力提升医博会的规模和层次,力争办成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资源汇聚的“强磁场”。发挥icgeb泰州区域研究中心价值输出、形象展示的窗口效应,讲好药城创新创业励志故事、传播药城宜居宜业美好声音,让各方看好高新高港的共识持续增强。
4. 提升营商环境保障力。对标世行标准,接轨国际惯例,着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加快政策集成。持续推动国家和省市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针对困难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需所盼,及时制定实施一批助企纾困的增量政策。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不断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让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优化政务服务。以政务服务市区一体化为契机,扩容提升“一件事”改革,用好“吹哨报到”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区内事区内办结”。放大新药申报服务中心“四个90%”机制效应,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行政检查,切实加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监管,坚决治理“中间环节、中介机构、中部梗阻”,让“部门办事不看人、企业办事不求人”。强化法治保障。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注重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突破“熟人社会”的陈规陋习。健全完善政企沟通渠道,加大信用激励和约束,运用好“红、黑”名单制度,让诚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寸步难行”。依托中国(泰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畅通知识产权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绿色通道。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让企业家在两高拥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突出改革创新关键支撑,打造新动能培育中心
坚持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举措,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更多引领性、竞争性优势,让改革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新高港跨越发展的最大增量。
5. 扎实推进重点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对照省委省政府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要求,加快产业用地、排污指标、金融保险、人才评价等要素改革,出台生物医药产业扶持政策,推动要素资源畅通流动、高效配置。扎实推进产业园区用地整治提升行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年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1500亩。巩固国企改革成效。加快企业治理现代化、运作市场化步伐,激发经营活力,增强造血功能,提升信用等级和评级认可,争创aaa主体1家。全力上争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探索国企存量资产盘活方式,力争发行苏中首单reits公募产品。加强国企债务管控,确保“存量不出险、增量不违规、规模可控制、隐债全化解”。加快财税金融改革。落实零基预算理念,建立预算执行月报告制度,实行绩效管理“提标扩围”。进一步推动区级财力下沉,厘清两级事权、划分支出责任,支持园区、镇街壮大主导产业,扩大税收规模,提高税收贡献。持续开展政银企对接,发挥财政杠杆和政策性融资担保作用,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构建天使、vc、pe等多层次基金投资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企业做强。发挥企业上市联盟作用,加强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建设,全年新增挂牌上市企业1-2家。
6. 建好科技创新载体。发挥重大平台作用。以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省产业研究院的机制模式,深化与北大医学部、复旦大学、大连化物所等大院大所的合作,进一步优化投入机制、运营模式、绩效考评、利益分配,让研究院充分发挥优势、释放效能,加快集聚一批标志性人才、转化一批标志性成果、孵化一批标志性企业。增强成果转化功能。用好上海离岸孵化基地,嫁接长三角国创中心资源,设立成果转化中心,打造“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完整链条,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达23家。围绕构建贯通从药物研发、中试到委托生产全环节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药物安全性评价(glp)、药物临床评价(gcp)、合同研发机构(cro)等平台建设,打造新一代创新药物研发转化基地。提升公共服务质效。优化整合现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功能模块,加强与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项目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市场开拓、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合作,更好地推动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降低创新研发的成本和风险,构建全方位科技服务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