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乡村振兴。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7.8万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推进制种大县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强化粮食收储能力建设,抓紧开工蒋营粮库、新农粮库等扩容项目,新增粮食仓储库容13万吨。树立大食物观,巩固设施果蔬、优质稻米、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优势,建成绿色蔬菜保供基地1.5万亩、食味稻米基地20万亩、特色水产规模养殖基地10万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园一策”提档升级12个农业园区,全力突破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等领域项目,引进超亿元农业项目5个,恒济渔业园争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大做强,新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正源创辉公司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放大“遇建湖鲜”公用品牌溢出效应,重点打造“九龙口大闸蟹”品牌,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实现苗种、技术、品牌、价格、销售“五统一”,争创省级十强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建设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改造农村户厕6324座,改善农房8000户以上,打造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档升级,新建农路安防工程346公里,改造农路11.6公里,创成省级城乡公交一体化和农村物流一体化达标县。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2000人。
三、聚焦转型跨越新篇章,着力促进高水平创新开放。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
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科创企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2家。开展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两年行动计划,新增有效发明专利160件,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覆盖率达60%。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创成“江苏精品”认证企业、“市长质量奖”企业各1家。提质创新载体,加快建设耀宁新能源研究院、润达光伏材料检测中心,支持鸿达公司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全年新增“三站三中心”8家以上,规上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悦湖之星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重点企业利用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丰富的科创资源建设离岸创新中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项。集聚创新人才,优化升级以“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为主体的“1 n”政策服务体系,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50名以上、优秀高校毕业生110名以上。推动建湖中专、建湖技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更多急需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深化开放赋能。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主动对接沿海大开发、淮河生态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全面融入以上海、苏州等为核心的长三角一体化,积极对接以广州、深圳等为重点的珠三角,有效承接优质产业转移,引进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超亿元产业项目80个以上。提升经济开放水平,更大力度集聚外资项目,突出日韩、欧美,拓展中东、非洲,加强与省贸促会、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合作,继续办好德国贸促机构和跨国公司“建湖行”活动,开工超千万美元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开展全方位促进贸易活动,鼓励企业加强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组织石油行业骨干企业参加埃及石油装备展,有效拓展国际市场,进出口总额增长10%。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深化与盐城港集团合作,高标准编制建湖港区发展规划,跟踪做好临盐高速等重大项目前期各项工作,盐阜快速通道、阜溧高速建湖段完成主体工程。
创优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打造具有建湖特色的服务品牌。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链条精简优化审批手续,完善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大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智慧建湖”联动指挥中心,完善“苏服办”建湖旗舰店,政务服务新大厅投入使用,“政务云”上云率、“一网通办”率分别达60%、70%。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弘扬“厚德、守正、创新、奉献”的新时代建湖企业家精神,支持民营企业家心无旁骛强实体、矢志不移守主业,全面落实各类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政策,争创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企业信用修复、失信惩戒等重点工作,打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增强要素保障能力。继续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和“三项清理”,实施亩均效益“百企升级”行动,全年清理闲置土地2000亩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提高到8万元。扩大金融供给,推促苏州银行、兴业银行在湖设立分支机构,全年县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0亿元。高质量做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
四、聚焦美丽建湖新篇章,着力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以“双碳”为引领,全面融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绿色成为建湖发展最动人色彩。
强化绿色转型发展。创成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对标对表3大类20项“两山”指数,扎实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生态产品本底调查,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积极探索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生态权益市场化交易机制,深入挖掘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示范案例,努力以创建引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扎实开展节能降碳行动,逐步调优产业、交通等绿色结构,加快推动铸造、锻造、建材等行业节能技术改造,积极推进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物流配送等领域绿色能源替代,倡导绿色出行,逐步提高装配式建筑比例。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水平,加快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支持新能源光伏制造企业开发示范应用项目,实施金融政务服务中心bipv项目,推促1.4g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建设,全年新能源发电量达5亿千瓦时,创成分布式光伏整县开发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