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减排、控源、固碳、增汇并举,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支撑,推动建立生态岛gep核算体系,加强碳排放精细化管理,着力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碳中和示范区。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港西镇128兆瓦、中兴镇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新能源公交车更新,加强公交站点规范化建设,方便群众绿色出行。扎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深化建筑领域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以建设“无废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成3处区级建筑垃圾中转站。
(二)全力增添经济发展动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成区级粮食储备中心库,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规模化种植基地产能提升。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持续提升农产品绿色认证水平。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抓好种质资源保护、优质种源选育扩繁,筹建白山羊、清水蟹等良种繁育基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建强农业智慧大脑,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机器换人”。
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瞄准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加大驻岛央企服务力度,支持中船长兴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振华重工长兴智能港口装备产业项目开工,着力打造千亿级海装产业集群。瞄准产业链核心和高端环节,加强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开工建设临港长兴科技园二期、声通5g智慧应用产业园等项目,推动各产业园区向科技研发、生态文创、智能制造转型,着力打造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新型园区经济。
积极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全力推进西沙明珠湖国家5a级景区创建,积极打造特色精品民宿集群,做精做优文化旅游产品,促进多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东滩自行车小镇建设,上海自行车馆竣工投用,筹办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等国际赛事,做大体育产业生态圈。不断完善康养产业布局,推动上实东颐疗养院、国华人寿国际生态医养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莎蔓莉莎高端医美、中信国际养老社区等项目建成运营;深度挖掘藏红花、银杏、苦草等药用植物中医养生价值,培育壮大特色康养品牌。
推动经济发展增量增效。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深度挖掘产业链关联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加大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力度,谋划布局氢能产业链。加快完善全区商业布局,有序推进生态市集建设,引进商业品牌连锁经营门店,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商业街区。继续办好“五五购物节”等促消费节庆活动,持续释放消费需求和潜力。健全企业帮扶长效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三)全力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谋划力度,挖掘更多“家门口”的产业项目,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加快第五批4个市级、15个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不断优化乡村环境风貌。聚焦“三高两区”和农宅零星分散区域,统筹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城桥地区港西3号地块、陈家镇4号地块一期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完工交付,城桥地区港西4号地块项目开工建设。扎实推动农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研究制定农村危旧房修缮操作办法,保障群众居住安全。
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协调推进轨道交通崇明线、沪渝蓉沿江高铁崇明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完成鼓浪屿路(南横引河—陈海公路)整治和陈海公路新建慢行道工程。优化公交线网和公交站点设置,深入实施停车难综合治理工程,完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继续推进老旧小区燃气管道改造,推动崇明岛-长兴岛-浦东新区五号沟lng站管道工程整体铺设连通。完成东风西沙水库扩容和增能工程,实施3.4公里老旧隐患供水管道改造,扎实推进城桥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成新河等4个污水处理厂站提标扩容改造。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顺应群众期盼,扎实开展人民城市建设。高起点谋划推进高铁小镇、地铁小镇“一站一城”功能开发,积极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城桥镇利民村(西)“城中村”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实施明珠花苑综合整治工程,继续推进“口袋公园”和新一轮“美丽家园”小区建设。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5台,为14个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实施“乡镇菜市场 早餐门店”模式提升改造,新增改造提升一批早餐网点。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四)全力增进民生福祉保障,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期待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落实援企稳岗各项政策,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积极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扎实开展根治欠薪整治,坚决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持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工作,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