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决战新城号角。挥师新城,按照“一年跨大步、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实施“1 1 10”三年攻坚行动,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团块谋划开发等十大专项攻坚,打造全市经济发展主平台、城市建设主战场。加快推进新城高级中学、科技文化体育综合场馆等项目建设,完成公共服务中心区、启源邻里中心、新人民医院等重大项目主体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区域城市中心。加快实施新城全域道路网提升、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龙湖湿地生态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绿色生态活力新城。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加快高新技术、商贸物流等产业集群发展,布局一批金融中心、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等地标建筑,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标杆。

  (二)聚焦创新驱动,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深化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行动,加快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全力培育企业研发机构,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科技型企业100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30家。加强与大院名校科技合作,推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落地,支持龙头企业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深入实施数字经济领跑行动,加快项目布局建设,更大力度推进千企智能化改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以上。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全面实施“万龙归港”五年行动,迭代升级“人才优政50条”,启动“青蓝接力”计划,出台以贡献论英雄的“龙城贤达”认定办法,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协调联动。加快启用国际人才创新港,组织开展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龙港专场、首届世界高分子材料·龙湖论坛、第三届“龙城鲲鹏”专项赛、“人才雨林周”等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加快推进人才引进集聚,新增高层次人才20人、大学生5700人、工匠人才3500人,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启动省级高新区创建申报,推动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力争用三年时间创成省级高新区,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制定实施科技创新“新20条”等系列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0%以上。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人员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更大程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

  (三)聚焦产业升级,加快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全力实施招大引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抓手、招商是第一途径”理念,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落实招商“七张清单”,全面快速掀起新一轮大招商、招大商热潮。深入开展制造业招大引强行动,积极构建“1 n”招商联动机制,组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招商专班,明确目标任务及奖惩机制,促进项目招商投资量、实物量和工作量“三量提升”,在全市营造“以项目比实绩、以招商论英雄”的浓厚氛围。以扩总量、提质量为导向,锚定新能源、新材料、数字化、智能化等重点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头部企业、链主企业、“隐形冠军”资源优势,构建招商平台、建强专家智库,加快引进“大好高”项目,为龙港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招商引擎”。全年完成招引10亿元产业项目10个以上、50亿元产业项目2个,力争100亿元产业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用好扩大有效投资这个“关键一招”,实施193个总投资1047亿元的年度重点工程项目,发挥稳增长“压舱石”作用。开展政策处理百日攻坚行动,围绕开工建设、续建实施、竣工投产等环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力争新建项目一季度开工率达到30%、二季度开工率达到65%、三季度全部开工,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以上。做大资金“盘子”,加大专项债、一般债、财政专项资金补助申报争取力度,综合运用公司债、企业债、中票、定向工具等直接融资产品,大力推行片区综合开发等新基建、新模式,为项目建设提供财力支撑。统筹土地要素,科学制定全年经营性用地做地、出让计划,建立海域审批专班,全年完成商住用地出让800亩、工业用地(用海)出让1500亩以上。

  全力培育市场主体。千方百计助企惠企,推动市场主体稳增量、优存量。强化平台支撑,深化省级经济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加快企业集聚、项目集中、要素集约、服务集成,助推企业加快成长。加强政策帮扶,全年落实惠企政策资金2亿元,支持市场主体降本减负6.2亿元。推动审批提效,全面推行市场主体极简审批许可、便利开办登记,新注册市场主体10000家。一体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快建立“雄鹰”“领军”“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培育梯队,净增“小升规”企业100家,新增“隐形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上市报会企业1家、上市辅导企业5家、股改企业20家,力争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

  (四)聚焦改革开放,加快释放发展增长潜力

  推动数字化改革先行先试。紧扣“1512”跑道,融合“141”体系,打造高度融合、系统集成的社会治理中心(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现社会治理一网智治、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快组织结构变革和业务流程优化,推动政府工作方式从条线化向一体化转变。探索完善整体智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社区立法赋权,扩大社区民主管理、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全国社区改革典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64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