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分类开展“五类”村庄建设,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严格农村宅基地审批和自建房管理,严控乱占耕地建房,排查整治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域深化“三清三拆三提升”工作,持续推进“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活动,完成市定农村户厕改造任务,推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提升,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以集镇和70个引领示范村为重点,打造美丽小镇,建设“四美”乡村,评选“五美”庭院,争创美丽乡村示范县。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树文明乡风,推动乡村善治。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细化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返贫和新致贫现象。把产业振兴作为根本前提,规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村级振兴合作社做大做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供销社“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六)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深化污染防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网格化管理 联合执法”,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行施工工地“绿黑牌”制度,确保空气质量指标完成市定目标任务,汝河、奎旺河水质持续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系统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农业废弃物管控,保证土壤安全。
厚植生态优势。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推深做实“河长制”,落实落细“山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深化“四水同治”,推进“五水综改”,推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国土绿化,加快废弃矿山修复治理,保持对盗采矿产资源“零容忍”高压态势,守护遂平的好山好水好风光,绘就“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秀美画卷。
加快绿色发展。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行动,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严格新建项目效能准入,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新认定绿色工厂2家以上。全面落实节约战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让节水成为日常习惯、节粮成为自觉行动、节能成为时尚新风。
(七)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力促政务服务更加高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战略性基础工程紧抓不放,落实“六最”要求,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推动“交房(交地)即交证”“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不超过60天。推行“一门一窗、一站一次、一网一键、一制一章”服务,加快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就近办”,营造“办事不求人”良好环境。
力促企业帮扶更加精准。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巩固拓展“一企三员”服务企业典型做法,全面推行优化营商环境“三首三提”工作机制。坚持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以市场主体感受为第一感受,全周期开展高效服务,做到“无事不扰、有事解决”“说到做到、服务周到”,让企业家舒心、安心、专心于事业发展,确保营商环境评价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前列。
力促要素保障更加有力。高质量开展“政金企”对接活动,做实评价激励,优化金融生态,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深挖用地指标潜力,抓好专项债券、财政资金争取,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推行“标准地 承诺制”改革,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信用有奖惩,实现净地等项目、拿地即开工。
(八)着力加快民生事业发展
高质量办好民生实事。坚持人民至上,加大民生投入,完成省定民生实事、市定惠民工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做好“建设城乡爱心驿站、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实施教育基础改扩建工程、推进城镇防汛排涝工程建设、实施危桥改造、完善农村路网、补齐医疗体系短板、加快停车场建设、推进游园建设、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十项县定民生实事,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高标准抓好社会保障。落实创业就业、援企稳岗各项扶持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5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00人。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做大做强“遂平家政”特色品牌,新增技能人才1.2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4000人以上。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特殊群体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等保障政策,提高兜底保障能力。
高水平优化服务供给。深入开展健康遂平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县级“三所医院”达标升级,加快新区医养综合体建设,完成县妇幼保健院、县疾控中心搬迁,提升乡镇、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开展基础教育攻坚行动,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19所,突出抓好第七中学、第七小学等重点项目;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行动,加快县职教中心建设,打造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挖掘遂平文脉,促进文化繁荣兴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加快建设文化强县。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