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资源保障程度和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矿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矿山地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1、矿业经济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矿业结构,进一步发挥砂石矿产的资源优势,到2025年,全县采矿业产值力争达到3000万元。
2、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加强金属矿产资源勘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到2025年,力争在铜、金、银和稀土找矿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3、矿产资...
-——区社区服务指导中心:根据下放权限面向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办理政务事务事项;办理公共事业服务事项;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等;
-——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根据下放权限面向辖区居民、驻区单位办理、代办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公共事业服务事项;设立社会工作站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城乡社区服务站:根据下放权限向辖区居民直接提供便民服务,辅助开展居家养老、幼儿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等综合性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提供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活动场所,提供居民自治、社区协商、社区教...
嫩江干流浏园断面、江桥断面、白沙滩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龙安桥断面长期达不到水功能区要求。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齐齐哈尔市作为农业大市,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境内耕地面积大,农药、化肥、除草剂随农业退水进入江河。养殖业发达,境内有飞鹤集团、牧原集团等多处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也显示,各断面汇水范围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均占主要比重,虽然“十三五”期间在粪污资源化利用和规模场设施配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部分养殖场仍存在设施不正常运行,粪污不能及时有效还田的...
1.在构建优化营商环境体系方面:根据机构改革要求组建了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负责政府系统营商环境建设和监督工作,形成了省、市、区(县)市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2.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改善政务服务效能方面:依托实体大厅和政务服务网,着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6%,“最多跑一次”95%,“不见面”审批41%;市级政务大厅进驻事项比率达到92%,让“互联网 政务服务”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3.在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方面:全面推进“无差别...
到2025年底,矿业产值稳中有增,矿产资源保障更加有力,矿产勘查开发保护布局更加优化,矿产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绿色矿山建设持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明显改善,矿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矿业经济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加强矿业的供给侧改革,促进矿业结构调整,推进矿业转型发展,到2025年,矿业产值预计6000万元。
地质找矿取得较大突破。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矿产勘查开发,落实和细化上级规划在本市部署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预期新增银0.1万吨,水泥用大理岩400万吨。
矿产资...
专栏2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行动
1.实施社会组织培育行动。按照社会组织不同类型,通过党建引领、政策支持、项目引导、孵化培育,分别开展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社区社会组织和品牌服务项目,力争到2025年,全市品牌社区社会组织、品牌服务项目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需求。
2.实施社区志愿服务行动。搭建志愿服务组织(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联动机制,逐步实现“社工 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常态化,以留守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残疾人为重...
5.加强婚前、孕前保健。发挥婚前、孕前保健对优生优育的重要作用,加大健康婚育指导力度,使婚前医学检查率达70%以上。加强对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的检查并提出医学意见,指导婚前医学检查服务机构科学优化婚前医学检查场所布局及服务流程,加强婚姻登记场所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建设。深入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导科学备孕,为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健康教育、咨询指导、筛查评估、综合干预等孕前优生服务,推进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80%以上。(市卫健局牵...
1.打造多层次救助体系,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实施分类救助保障机制。根据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划分救助群体,建立动态救助机制,提升社会救助针对性,实现困难群众全覆盖。重点保障收入型困难群众,包括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以及易致贫返贫等特殊困难人员。适度保障支出型困难群众,对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2倍(含),但低于上年度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减基本医疗、基本教育、基本照护等必须支出后,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给予救助。及时保障临时遇困对象,对遭遇自然灾...
一是推动城市消防站建设。将消防队站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同步推进,科学合理布点,2022年,松原市主城区增设8座城市小型消防站。扶余市建强弓棚子镇政府一级消防站(一级政府专职消防站标准:一个值班班次达到15人,执勤消防车辆不少于3台,占地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低于600 平方米)。2023年底前,吉林松原石油化学园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建成1座消防站,征召15名合同制消防员;2025年底前,扶余市、长岭县、乾安县各建成2座城市小型消防站,每个城市小型消防站征召10名合同制消防员。二是推动市综合应急救...
到2025年,我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实验室,建设一批产业集聚、配套完善、集约高效的健康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中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旅游等领域在通化市占据优势地位,健康产业成为拉动通化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1.产业规模更大。大健康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推动产业载体建设,完善产业综合服务平台配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引内培一批龙头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制定和人才引进力度,切实保障产业发展要素供给。推动...
省内发展目标。《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方向,突出发展旅游产业和冰雪经济,实施服务业转型提质十项行动,把服务业打造成为经济增长‘稳定器’和结构调整‘加速器’”。《吉林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到2025年,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供给质量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初步建成数字赋能、业态高端、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新...
到2025年,全市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小学、初中净入学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着力建设一批示范专业、精品专业,构建以示范精品专业为骨干、不同教育层次相衔接的职业院校专业体系。
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产业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r&d平均投入强度总体实现稳中有升,增速居全省市(州)前列。全市共组织实施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4项,争取项目资金约1.48亿元,其中省医
药切块资金9238万元,共安排实施医药项目92项。通化康元生物的“林蛙抗菌肽技术提升及林蛙多种小分子肽的研究与成果转化”项目和集安益盛药业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课题‘振源胶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被列入2018年度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分别获得1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全市共有4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
专栏1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区域公共卫生实验室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配置缺口。
2.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提升。异地新建通化市传染病医院,规划设置床位500张,有效提升通化市传染病专科综合诊治能力和特殊患者收治能力水平,有效提高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重大疫情期间作为定点救治医院。加强医疗机构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加强集安市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建设。
3.中医药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1.世界参都。
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补齐人参产业短板,依托优势资源,举办国际人参高峰论坛、国际人参产品博览会等活动,打造中国人参战略中心。充分挖掘利用人参历史文化资源,追根溯源,丰富底蕴,建立中国人参博物馆,开发“中国•通化国际人参旅游季(8—10月)”,展示中国人参魅力,塑造通化人参新形象,打造中国人参文化中心。构建人参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积极招商引资,推动人参种植、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中国人参现货交易市场,设立人参价格指数平台,牢牢掌控人参价格...
天然气供应加快发展。我市燃气供应以天然气和人工煤气为主。天然气年需求量7100万立方米,其中工业总需求量3300万立方米、民用总需求量3800万立方米。天然气主要由“平山线”四平—白山输气管道供应,“平山线”全长350公里,其中通化段143公里。通化段途经柳河县、通化县、东昌区、通化医药高新区、二道江区,年最大供应能力13亿立方米,可以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目前,中石油通化长流分输站至通化县综合站高压管网已铺设完成,待通化县“气化通化”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工程全部完工后可为通化县输送管道天然气。“气化辉...
我市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标准提高到470元/人/月和4080元/人/年。严格执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各项政策,根据《双辽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认定实施办法》(双政办发〔2017〕136号)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按月发放救助金,且照料护理费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分为10%、30%、50%,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特困供养对象的家庭生活。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充分发挥了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的作用,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的生活困难。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攻坚方略,推进农村低保标准...
2.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需求。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威胁性和敏感度越来越高,对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提升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仍然是目前气象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要求“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围绕双辽市委市政府在粮食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重大战略气象服务保障方面,气象部门必须主动融入、主动作为,进一步采取切实...
优质均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卫生基本达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目标转变。建立能够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适应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综合救治等能力显著提升。
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得到普遍提升。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健康知识基本普及,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显著提高,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
中小学生课后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在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部署下,市教育局联合财政等8个部门切实解决小学“三点半难题”,全面恢复初高中课后服务,得到了省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赞誉。《吉林日报》和人民网、东方网、强国论坛等媒体对我市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了报道。在职教师违规办班补课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召开了全市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议,组织参会教师宣誓,齐诵《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印发《四平市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将师德师风建设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重品行、树形象、做...
卫生健康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健康产业持续发展。
卫生健康制度进一步健全。有利于健康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逐步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展望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
电力及天然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电网建设加快,网架结构更加合理,供电可靠性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期间四平电网220千伏变电站由8座增加至10座,220千伏变电容量由2015年的189万千伏安提高至2020年的249万千伏安,220千伏线路总长度由2015年的1350公里增加至2020年的1700公里。配电网方面,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农村电网运行维护更加安全、可靠。到2020年底66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线路长度分别达到2015年1.11倍和1.14倍。到“十三五”期末,四平电网每个县(...
问题与挑战。人口老龄化进程深刻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出生人口越来越少,2021年全市出生5824人,出生率1.89‰,自然增长率下降2.75‰;流出人口越来越多,2021年全市人口流出17.36万人,人口流入仅4564人;老龄化步伐越来越快,五年来老龄化率由21.8%增长到24.48%,增加了近3个百分点。客观方面问题不容忽视。一是老龄事业发展城乡、区域间不平衡,农村康养机构在设施、功能及专业化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社会办康养服务机构90%分布在市区;二是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偏少、场地狭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综合产能。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底,四平市已建设高标准农田353.67万亩,其中,市本级建设12.3万亩、梨树县建设141.82万亩、伊通满族自治县建设79.03万亩、双辽市建设120.52万亩。2019-2020年,四平市新建、在建高标准农田共计83.1万亩,其中:2019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40.1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项目12万亩。市本级、梨树县、双辽市、伊通满族自治县新建高标准农...
力争到2025年,蛟河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总体确保实现“一个衔接、四个突破”。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城乡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农村居民美好生活高标准实现。
——“一个衔接”: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五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工作有效落实,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保持稳定,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有效建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