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东区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也是河东围绕“金创河东·津韵家园”功能定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品质活力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形成与现代化品质活力区地位相适应的服务经济体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河东城区功能定位、塑造河东城区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天津市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区上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河东区的实施,牢牢把握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服务业规模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层级稳步提升,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涌现出一批符合“金贸河东”功能定位的服务品牌企业和新经济企业,建成了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服务业载体与平台,引入了一批激发增长新动能的新兴行业企业。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主导地位持续巩固。“十三五”以来,河东区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20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3.2%,服务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经受住了疫情“大考”。市场活力更加凸显,“十三五”末全区服务业市场主体达5万余户,服务业成为全区新增市场主体的主力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动能转换加速完成。“十三五”期间,以金融、商贸为支柱,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快速成长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服务业中金贸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三分天下”,2020年占gdp比重分别为29.9%、29.71%、29.35%。涌现出科技金融、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新能源新材料、信创产业等一批新模式新业态。
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园区建设深入推进。高标准实施“五大对接工程”,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引进国电投、中能建、中建六局、中航建等一批央企国企二级总部,投资兴建了中海、中储、中粮等一批重大项目,投资总量近300亿元。2019-2020年吸引京冀落户企业548家,注册资金22.45亿元;其中北京企业82家,注册资金14.72亿元。金贸产业园区城市设计已全部完成,中能建天津电力设计院总部大楼项目实现竣工,累计建成鑫帅领、帅超等6家科技园区,嘉晟天创等6个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特基屋等5个市级众创空间。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新兴经济活力十足。十一经路现代金融商务区、津滨大道现代商贸区、天津站-新开路商贸区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加快建成,实现集聚带动效应,成为河东区招牌。渤海银行总行迁入我区,实现持牌法人金融机构零的突破,并成功在香港挂牌上市,银行品牌达到28个,存贷款余额达到2700亿元。形成了以嘉里汇、万达广场等7个商业综合体、8个大型超市为核心的新商圈,营业面积百余万平方米;夜经济活力绽放,“老门口”夜市列入全市重点示范街区,棉三、嘉里汇夜市成为网红打卡地。累计打造亿元楼宇24座,盘活率和使用率位于中心城区第一,海河东岸新经济新业态集聚初步显现。引入易众包、深圳红海人力、上海杏泽、易居网等9个平台类项目落户,互联网平台经济形成新支撑。香港影谱互动、快仓智能科技等一批信创企业签约落地,信创产业优势初步显现。
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开放水平再创新高。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深入贯彻实施“津八条”“民营经济19条”“惠企21条”等一系列政策,减少政务服务事项112项,取消申请材料1297件。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一个工作日以内,226项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只保留32项,其余全部改为后置审批或取消。建成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系统,全程电子化办理率达到83.6%,除特殊事项外,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一网通办”。累计使用外资超过1.12亿美元,招商引资总投资累计完成170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近400亿元,累计实现进出口额287.6亿元。
“十三五”期间,河东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服务业规模总量较小,业态不够高端。虽然近年来服务业比重保持在90%以上的高位运行,但从规模总量上来看仍然偏小,留区税收百万以上的企业不足200家,对高端化集聚化发展的支撑力不足。而且纳税百万以上企业以房地产企业为主,高端高质企业数量少,财税贡献也不够突出。二是对房地产业依赖度仍然较高。虽然我区大力发展“金贸产业”,但房地产业依然居高不下,gdp的30%左右、财税收入的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90%以上仍然由房地产业贡献。三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仍需加快。金融业主要由传统银行构成,缺少天使、创投、基金等资本。科技型上市企业后备资源不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等科技企业数量较少。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河东区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不断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关键阶段,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