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大数据中心。全面提升市政府大数据中心服务能级,扩容数据中心数据处理能力,支持海量数据即时调度处理。全面提升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主中心,扬州电信维扬路机房及扬州移动华云机房双活中心、备份中心服务能力,实现智能感知应用及扁平指挥服务秒级云上响应。

  3.加快升级融合基础设施

  工业互联网设施。鼓励“323 1”先进制造业集群龙头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全力参与国家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大标识解析规模应用推广力度,积极推进“标识 ”在产品研发、质量管控、供应链管理、交付运维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全面提升企业节点数与标识注册量,打造立足扬州、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引擎。

  智慧交通与物流设施。加快推进交通“新基建”,依托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强化建筑信息模型(bim)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运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全面推进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枢纽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稳步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动无人机、无人驾驶、智能快件箱、自动分拣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应用,加快升级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基地)、港口码头、货运场站等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智慧物流园区。

  智慧能源设施。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新能源大数据分析计算与节能平台,推进“能源 大数据”“能源 区块链”“能源 分布式交易”等场景应用,积极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构建以智能电网为基础,与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等多种类型能源网络互联互通的能源互联网。加快充换电设施、氢能设施等新能源设施建设,加快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停车场、居民小区、城市商场充电设施全覆盖,积极开展氢能源网络试点。

  智慧水利设施。加快建设“天空地”一体化水网智能监测体系,全面感知水量、水质等涉水要素,构建城市河网智能感知体系,实现水利信息全方位实时感知。加快建设数字孪生水网平台,推进重点水源、灌区、蓄滞洪区水利工程智能化集约化管理,提升城市水利安全运行调度能力。

  智慧市政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推动智能传感器、摄像头、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等感知设备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广泛部署,实现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和自动采集,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动建设城市综合道路交通体系,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推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应急设施以及智能道路、智能电源、智能公交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网络一体化。加强城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

  专栏15 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十)—智慧交通

  智慧公路。充分运用人脸识别、“5g 交通执法”等先进技术,推动交通事件极速感知、安全预警、车路协同等场景应用,对标五峰山智慧公路扬州段,建设市域233国道、328国道、264省道、356省道等智慧大道。

  智慧服务区。对标扬州广陵服务区,推动区内现有服务区建筑信息模型(bim)综管平台建设,实现服务区可视化、数字化、智慧化运维。统筹推进服务区无线充电桩、智慧厕所、海绵场区、未来高速展厅、新风除霾、光伏人行路面、智慧照明等特色场景建设。

  智慧港口和航道。建设集船舶信息识别、水域环境感知、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等一体化船闸传感网,引导集装箱码头、堆场库场自动化改造,建设一批智慧港口和航道。

  智慧充电桩。推动在高架沿线、汽车客运站、公交回车场、社会停车场以及国省干道服务区等区域建设充电桩,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范发展。探索推进“光储充”智能一体化充电站建设,率先在政府机关、公共停车场开展试点示范。

  智慧灯杆。加快集照明控制、无线基站、视频监控、广告屏播控、环境监测、紧急呼叫、充电桩等多功能智慧灯杆建设,加快推进全市铁塔基站、路灯、监控、交通指示、广播电视等各类杆塔资源集约建设和“一杆多用”改造。

  智慧交通执法。围绕交通运输综合执法职能,推进智能感知、智慧认知和泛在智网三大核心项目建设,以信息流为主线,以无感执法为导向,逐步建成“数据资源一个池、监测预警一张图、指挥调度一中心、行政执法一平台、执法服务一张网、内部管理一本账”智慧交通综合执法新模式。

  (七)建强数字经济生态体系

  1.大力引培数字经济人才

  大力引进数字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制定“数字经济人才地图”,充分发挥扬州海外招才联络站作用,重点引进一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新型显示、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紧缺人才、领军人才(团队)和优秀博士。谋划实施数字经济人才专项计划,优先支持数字经济创新人才申报国家、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打造数字经济引才“强磁场”。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咨询指导、兼职顾问、“候鸟式”聘任、技术合作等形式开展柔性引才。“十四五”期间,每年引培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100人。

  壮大数字“扬家匠”队伍。鼓励扬州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联合企业共建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加强数字经济专门人才培养。鼓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面向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深化“校企双师”和“工学一体”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新型学徒等机制,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工程技术人才、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大力开展数字经济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壮大数字“扬家匠”队伍。“十四五”期间,每年培育数字经济新型学徒、高技能人才1000人。

  优化数字人才发展环境。统筹实施“绿扬金凤计划”“扬州英才培育计划”“人才新政15条”等人才政策,推动相关政策向数字经济领域适度倾斜。建设数字人才综合性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职称评定、签证、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便利服务,提升人才在扬创新创业获得感。完善高层次人才贡献奖补政策,鼓励数字经济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激励力度。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完善市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6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