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淮北市交通运输局

  二〇二一年十月

  前 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构建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淮北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淮北市“十三五”期间在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水运航道、科技治超、安全信息管理、绿色交通等方面建设取得喜人成绩,“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正逐步推进,部分指标已提前完成。

  “十四五”时期是交通运输由“基本适应”转向“提质增效”的转换期,是推动交通运输发展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淮北市将继续坚定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和“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紧抓“六稳”“六保”任务,保持定力、逆势而上,实现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十四五”期间,淮北市将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构建联通全国、辐射周边的快速交通网络;依托国省干线公路网,构建辐射区县的骨架交通网络;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场站,打造皖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依托农村公路网和城乡公交,建设服务均等化的城乡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淮北市“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是2021-2025年期间指导综合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相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目 录

  第一章 “十三五”交通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 1

  一、发展成就 1

  (一)公路建设突飞猛进 1

  (二)综合立体交通已具雏形 4

  (三)客货运体系持续完善 6

  (四)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8

  (五)行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10

  (六)科技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12

  二、存在问题 15

  (一)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偏低,与周边城市联系不足 15

  (二)高等级公路覆盖率不足,与周边城市缺乏快速直接的联系 15

  (三)农村公路通达深度、通畅水平仍然不足 15

  (四)综合枢纽尚未形成,城乡客运有待提高 17

  (五)货运市场缺乏整合,多式联运尚未实现 17

  (六)运输结构矛盾突出,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18

  (七)城乡三级物流体系亟需完善 18

  (八)交通基础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18

  第二章 发展形势及需求预测 19

  一、发展形势 19

  (一)外部环境 19

  (二)内部需求 20

  二、需求预测 21

  (一)客运需求预测 21

  (二)货运需求预测 26

  第三章 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 32

  一、指导思想 32

  二、规划原则 32

  (一)前瞻性原则 32

  (二)协调发展原则 32

  (三)一体化原则 33

  (四)“以人为本”原则 33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33

  三、规划依据 33

  (一)法律法规 33

  (二)政策文件 34

  (三)规划计划 34

  (四)其他 36

  四、发展目标 36

  (一)总体目标 36

  (二)具体目标 37

  第四章 规划布局与重点任务 41

  一、区域性交通运输廊道 41

  (一)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41

  (二)积极融入徐州都市圈 41

  (三)推进与周边市县交通一体化发展 43

  (四)交通先行为段园建设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提供重要保障 44

  二、交通线网规划 45

  (一)通用机场规划 45

  (二)铁路网规划 45

  (三)水运规划 47

  (四)高速公路网规划 50

  (五)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规划 51

  (六)农村公路 53

  (七)旅游公路 55

  三、客运枢纽规划 56

  四、运输服务规划 59

  (一)客运服务 59

  (二)货运服务 61

  五、邮政发展规划 63

  (一)优化网络布局 63

  (二)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64

  (三)提升行业监管能力 64

  (四)推动绿色环保应用 64

  六、安全应急规划 65

  (一)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65

  (二)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体系 66

  (三)加强安全保障工程建设 66

  (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 66

  七、节能环保规划 67

  (一)强化节能减排 67

  (二)加强资源集约利用 68

  (三)加强生态保护 68

  (四)完善创新节能机制制度体系 68

  八、科技信息规划 69

  (一)交通运输运行协调和应急指挥平台(tocc) 69

  (二)交通数据中心建设 70

  (三)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建设 71

  (四)监管体系建设 71

  (五)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73

  (六)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73

  (七)电子证照系统建设 74

  (八)产学研用进一步深化结合 74

  第五章 保障措施 76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7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