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靶点发现、抗体偶联药物(adc)制备和纯化技术、大规模高表达蛋白生产、高效蛋白纯化、细胞培养、大规模分离纯化、微生物液态发酵、黏膜免疫疫苗等技术;靶标发现和验证、先导化合物优化设计、药物晶型研究、药物成药性评价等技术;药物设计、体内外药物筛选模型、药物毒性早期发现等技术;治疗过程实时导航、力感应随动、远程智慧影像诊疗、智能监测、数字化生物技术等智能控制技术。

  新材料。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制备技术;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高性能合金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等制备及应用技术;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涂料、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等。

  加快科技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快提升扬州创新中心、国泰大厦、智谷等科技产业综合体运营质态,在科技产业综合体中高水平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充分发挥扬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扬州中心、数控机床研究院、沈飞所扬州院等平台作用,持续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大力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学科技园、研究院等创新载体落户,高质量建设一批市场化运营的检验检测、技术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在完善“三站三中心”服务功能基础上,面向产业链共性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集群重点产业链优先建设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工程研究中心,构建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力争重点产业链实现省级以上创新中心全覆盖。

  专栏5-2 重大科技载体平台建设工程

  1.高质量建设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大力支持扬力集团高水平建设省数控机床产业创新中心,聚焦高端数控机床行业急需的技术研发成果,以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2.建设一批高质量创新平台。重点支持沈阳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中心、江苏智能微系统工业技术研究院、航空发动机风扇叶片智能实验室、国汽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半导体激光及应用科创平台、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实验室、中汽研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载体建设。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3 n”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短板和创新需求,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能力,增强产业创新机制的活力,全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创新“补链”“长链”“强链”。组织开展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企业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鼓励中小微企业增强产业链配套服务能力,进行嵌入式产业创新。

  (二)汇聚行业领军人才

  加快引育一批“头雁”人才。强化企业家队伍建设,创新组织全市企业家赴知名高校、知名企业参观、培训、研修,帮助企业家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培养和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加大高端创新人才引培,结合“3 n”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内高层次人才,争取更多院士专家(团队)来扬设立工作站,吸引和集聚更多高层次的行业领军人才(团队)来扬创业。加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省“双创计划”、市“绿扬金凤计划”等各级人才工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项目申报遴选工作。抢抓海外人才回流机遇,重点支持引进攻关科技前沿技术、“卡脖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顶尖人才(团队),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雁”人才方阵。积极开展柔性引才计划,支持发展离岸孵化、人才飞地等创新模式,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孵化平台,就地引才、育才、用才。

  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人才。加快推动清华大学mems(扬州)研究院、中航研究院研究生院建设,积极支持中科院、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知名院校来扬开设分校、研究生院,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博士等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探索在产业人才集聚地区和高校院所建立离岸孵化器,对接长三角青年人才双创基地(上海)等示范人才培养基地,激发扬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扬州国际创新中心、北大科技园等创新载体活力,吸引更多人才、项目落户。持续推进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英才培育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定期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级人才研修班”、扬州市“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培训班等活动,加快培育一支专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

  优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开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研究编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增强全市引才工作的针对性,提升企业引才精准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上下联动、定位清晰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人才服务,打造人才服务综合体,建立扬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借助“绿扬金凤”创新创业人才发展峰会、瘦西湖创客周、“才聚扬城”“院士专家扬州行”等活动平台,吸引国内外专家人才“揭榜挂帅”,推动更多产业人才项目签约落地、更多科创人才汇聚扬州。加快建设大学生学习实训基地,鼓励和优先支持扬州本地大学生毕业后留扬就业创业,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大金融财政支持

  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鼓励发展科技支行、科技保险支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适当提高科技信贷风险容忍度,建立相适应的准入标准和授信审批机制。组织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预期收益质押、科技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开辟科技信贷绿色通道。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海外市场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到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等方式开展债务融资。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支持和鼓励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以政府引导资金为杠杆,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围绕高端装备、智能及新能源汽车、航空产业三大地标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设立市级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国有资本参与基金设立和运营,重点投向创新能力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微企业。鼓励股权投资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联合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基金,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行业优质企业进行投资并购。

  全面强化专项政策支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全市产业发展相关财政资金,加快制(修)订财税、金融、环保、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加强市、区两级产业政策对接与联动,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业、核心技术和重大平台。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优质项目,向上争取国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税收优惠,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支持力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7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