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五”金融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聚焦“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以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依托,聚焦“致力民生、聚力转型”两大主题,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提级两大行动,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加快实现金融体系结构性调整,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以金融要素资源支持引导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发展,为全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提供坚强的金融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二是坚持稳字当头。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不变,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为全市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三是坚持改革创新。通过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四是坚持抢抓机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以深化国家级区域金融改革试点为契机,助推产业升级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金融发展总量持续扩大,金融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可得性和普惠性极大提高,金融体系基本实现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适度竞争、有序创新、风险可控,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社会融资规模、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直接融资比重、地方金融资产比重、保险深度和密度等主要金融发展指标明显改进。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薄弱领域取得实质成效,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能力显著提升。金融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在支持经济发展、促进转型升级、服务民生改善、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基本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市场化程度较高、支撑作用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管理体制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1.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银行机构数达40家,网点总数超过850个。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全覆盖,力争引进1家城市商业银行和1家外资银行,新增证券机构2家以上,保险机构数达66家。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从业人员总数增加到3.5万人。推动辖内法人银行完善治理结构、加快转型发展、力争上市发展。推动地方金融类国有公司(集团)聚焦主业、优化组织架构、完善运行机制、引进专业人才,提升金融服务和产业投资能力,实现做大做强。

  2.社会融资总规模持续提升。存款和贷款规模总量明显增加,金融支持经济建设作用进一步放大,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达1000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本外币贷款余额达800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之内。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8%以上,银行盈利水平适度增长。新增上市企业15家以上,企业股权融资额100亿元以上;新增挂牌(包括新三板)企业150家以上。全市保费总量达250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达70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达180亿元;保险深度提高至3.6%,保险密度达5500元/人。

  3.全链条金融业态基本构建。持续提升融资担保、企业征信、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农村(科技)小贷等金融业态的正常化营运和规范化发展能力,积极引进金融租赁、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等更多金融要素,加快构建形成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监管完全覆盖、风险基本可控、供给相对充足的多元化全链条金融业态。

  四、重点任务

  围绕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发挥好金融的助推器作用,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供给的适配性、普惠性和可得性。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产业转型的促进作用,帮助主导产业引入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完善提升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的全链条企业融资服务模式,以股权投资、银行信贷双线发力的全生命周期金融促进产业转型模式,以非法集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为重点的全方位金融风险防范模式。做大财政性金融产品规模,争取金融机构更多创新产品落地,形成更富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持续推进法人银行转型发展,更大力度推进金融广场招商,形成更趋合理的金融资源布局体系。

  (一)基本完成金改总体工作任务,为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泰州经验

  1.进一步提升产融综合服务中心运行水平。依托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普惠泰州直通车”品牌,构建较为完备的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完善“线上 线下”“政府 市场”双轮驱动的融资扶持和培育机制。线上着力优化提升产融综合服务平台和企业征信服务系统功能,加快构建“融资服务 信息查询 信用评价 风险预警”的征信融资模式;线下着力完善融资担保、转贷服务、风险补偿、资产管理等服务模块,进一步畅通贷前尽职调查、贷中信用增进、贷后风险处置的全链条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融中心服务组织架构,在全市基本建成“产融中心—市(区)产融分中心—园区(镇街)金融服务站—企业金融专员”四级对接网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组织化、实体化程度。充分发挥信保基金、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等财政资金的增信和分险作用,推动各类财政性金融产品在产融中心上线运作。发挥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对通过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予以配套支持和政策倾斜。依托产融中心,进一步优化“系统批量配对、专业对接撮合、联合会诊帮扶”的融资服务“三部曲”,提升企业融资服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加强对产融中心上线企业的分类分析和重点支持,推动各金融机构围绕我市转型升级重点领域,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企业开发相适配的金融产品,推动泰兴市“绿色金融”创新试点,争取更多全国、全省领先的创新项目在泰州先行先试。鼓励金融机构加快产业链金融产品的创新服务,加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订单融资、票据融资等具有产业链特色产品的推广运用,加快全链条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全市推广“首贷中心”服务模式,集成数据搭建无贷户目录库,形成前台“政策宣讲 银企撮合”、中台“数据集成 多维分析”、后台“风险预警 监测督导”的银企对接机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0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