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源禀赋
地理位置优越。我县位于苏北平原,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与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的结点,是黄河与长江“两水”文化交汇的中端区域。介于东经118°20′—118°45′,北纬33°23′—33°58′之间,东界淮安市淮阴区,北邻沭阳县,西与宿城、宿豫区毗邻,南濒洪泽湖,与泗洪县、盱眙县、洪泽区隔湖相望。
气候条件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性气候,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较长。年均气温14.2℃左右,年均日照2215.9小时左右,全年太阳光辐射为114千卡/cm2,年均降水量966毫米,本地区种植业生产条件良好,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水源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道有30多条,总长近700公里。南有洪泽湖,中有京杭大运河,北有六塘河、淮沭河等,保障农业生产水源充足。京杭大运河横穿东西50公里,成为天然“分水岭”。运河以南,北高南低,河流皆流入洪泽湖,统属淮河水系;运河以北,南高北低,河流皆属沂、沭水系。
历史文化悠久。我县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县史,南北文化在泗阳融合,农业生产文化源远流长,“泗阳大棉花”、“泗阳膘鸡”、“洋河大曲”、“苏丝茧丝绸”、“丁庄大菜”、“八集小花生”、“新袁羊肉”等特产久负盛名。
第二章 发展形势
第一节 发展机遇
国家发展阶段新变化。“十四五”时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国家始终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我国城乡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生态产品、乡村旅游等的需求更加迫切,质量和效益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主题。作为苏北农业大县,加快我县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将有效推动江苏省经济循环畅通和稳定持续发展。
重大发展战略叠加。泗阳位于沿运河城镇发展战略轴线上,是苏北由沿海到内陆城市与经济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宿迁市生态经济示范区、江苏泗阳成子湖扶贫开发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重大发展战略的叠加,为泗阳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新局面、提供了新动力。泗阳县已初步构建起“两纵五横三铁二航道”综合交通运输网,逐渐形成“公铁水”有效衔接、京沪长三角连接互通的“通江达海”大交通格局,成为苏北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节点,满足区域经济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助推泗阳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全面提高长三角地区发展质量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第二节 发展挑战
目前,我县特色农业规模总体偏小,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强,“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尚未成型;“以生态促产业、以产业带发展”的绿色路径有待探索,生态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各乡镇(街道)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急需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以市场化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手段不多。产业富民项目建设与低收入农户、经济薄弱村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农民工职业技能缺乏,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态势不稳;乡村治理人才队伍依然缺乏,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困难突出。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依托泗阳资源禀赋,加快推动现代农业上规模、创特色、增效益,加快美丽宜居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加快农民小康扬新风、提素质、促增收,加快城乡激发活力、机制协调、融合发展走在苏北前列,全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泗阳样板,为梯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路径、建立机制、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探索具有泗阳特色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立农为本。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地位不动摇,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权益,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农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农业农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聚焦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破除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弊端,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集成性、协同性和引领性,不断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引领和支撑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强村富民。整合资源,精准突破,实现村集体经济多类型、多渠道、多元化发展。始终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突出产业引领、龙头带动、人才培育和机制创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节 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我县将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发展大局,构建“1234567”发展思路。“1”即1个中心: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中心;“2”即2个主线: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3”即3个目标: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4”即4个产业布局:建设三沿、三环、三园、三区农业产业布局体系;“5”即5项试点:打造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国家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相对贫困长效帮扶试点、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数字农业试点;“6”即6个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富民强村建设;“7”即7个特色产业:食用菌、速冻食品、生态畜禽、特色水产、精品桃果、设施花卉、优质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