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7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导向

  主要指标:到2025年,建设国家级研发机构与平台达到5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0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000件;新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领军人才350人,创新产业增加值4000亿元。

  紫金港科技城。发挥浙江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核心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集聚建设一批实验室、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撑原始创新、核心技术创新和关键应用创新“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发挥好紫金科创小镇、浙大创新创业学院等创新孵化基地作用,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提升环浙大创新圈竞争力,高质量推进科技城2.0版建设,打造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发展示范样板区。

  杭州未来科技城。以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为核心领域,建好之江、湖畔、良渚三大实验室,发展实验室经济,构筑“原创科技—研发中试—成果孵化—产业化”全创新链。依托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数字健康小镇、浙江人才大厦等平台,打造一批“创新飞地”“人才飞地”,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总部经济,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化品牌园区,打造未来科技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和未来城市样板地。

  青山湖科技城。聚焦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数字经济“硬科技”领域,强化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微纳智造小镇等载体支撑,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集聚,巩固提升环青山湖创新圈能级,建设产学研紧密协同、产城人高度融合的“硬科技”创新策源地。

  云城。聚焦“创新 枢纽 文化 商务 公共服务”等复合功能,坚持站城一体、综合配套、三生融合,联动人与自然、城市与田园、创新与生活,加快西湖大学城、云谷小镇、高桥科创岛等平台建设,培育云计算、智慧医疗等未来产业,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杭州新地标、城西中央商务区(cbd)和高端人才集聚地,建成彰显山水之城、文明之城和数字经济第一城特色的未来城市典范。

  2.深入推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健全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与市域创新发展协同机制,引领全域协同创新发展。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和各类开发区整合提升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杭州高新区(滨江)和萧山临江高新区两个国家级高新区创建一流创新创业园区;支持推动萧山、余杭、青山湖、建德等省级高新区,上城、拱墅、富阳等在建省级高新区,以及钱塘江国际创新带、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人才,建设提升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两倍增”,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与研发投入“两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两贡献”等发展目标,发挥高新产业开发区(园区)在建设创新高地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专栏8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杭州高新区(滨江)。按照“一个目标、两个示范、三大引擎”的部署,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打造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聚焦数字安防、互联网、生命健康等产业,打造数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双创载体升级,提升平台专业化服务水平,完善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打造专业赋能的孵化育成体系。到2025年,杭州高新区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前10位,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萧山临江高新区。充分发挥萧山临江高新区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平台的带动作用,统筹杭州医药港、杭州大创小镇等重大创新平台,着力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杭州湾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创新发展引领区。

  杭州未来科技城。持续优化未来科技城创新生态,更大力度引进和集聚国际顶尖创新人才团队,加快建成全球人才蓄水池;持续加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力度,突破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领域的科学难题与前沿技术瓶颈,提升科技原创力和产业引导力,加快建成一流原始创新策源地,成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全省创新策源地的战略硬核。

  省级高新区。支持萧山、余杭、青山湖、建德等省级高新区围绕突破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转化,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创新空间布局,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强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创平台,率先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示范区。

  钱塘江国际创新带。整合钱塘江沿线两岸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强化协同,积极引进国际国内高端科技人才、项目、成果、资本,大力建设以金融创新、科技赋能、产城融合为特色的钱塘江国际创新带,打造“数字数治”领先的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

  3.聚力打造长三角科创共同体。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深挖上海、合肥、南京等科技资源“富矿”,鼓励本市企业与长三角区域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上海、合肥名院名校名所来杭建设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加强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合杭创新中心等一批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组织区域关键共性技术联合研究与攻关,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突破一批对国家创新和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长三角高水平科技协作体系。协同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长三角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和杭州都市圈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实现长三角范围内创新券通用通兑,促进区域科技资源省域开放共享与科技成果梯度转移。

  (八)增强美好生活科技支撑。

  1.深入推进科技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建立农业、农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整合在杭科技资源,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企业等主体协同开展农业、农村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与重大成果应用示范,加强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提升杭州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拓宽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完善“基层出题、特派员揭榜”的精准选派模式,健全符合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服务需求和特点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促进先进成熟技术进村入户。布局建设满足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和提升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孵化器、星创天地和可持续创新发展示范区,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由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积极完善生命健康支撑体系。围绕重大高发疾病诊治新技术、人口老龄化应对及老年病防治新技术、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应用、精准医疗、中医学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基因编辑、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生物安全防护三级(p3)实验室、临床医学中心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功能型研发转化平台及市级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全面提升杭州生命健康产业创新能力。

  3.扎实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集成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化“数字变革”,推进城市大脑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在城市治理中的全面应用,推动系统互通、数据互通,整合共享全市海量基础数据,促进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政企协同,打造直达民生、惠企、适应社会治理的丰富应用场景和数字驾驶舱,加快形成“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的运行模式,全面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城市交通、生产安全和社会服务、未来社区中应用示范,积极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院、智慧金融等,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提升城市资源配置和运用效率,不断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系统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的解决方案,奋力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7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