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生产模式变革,深化“新智造”标杆

  1.推动“产业大脑 未来工厂”建设

  加强产业大脑综合支撑系统应用,谋划开展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等数据综合集成,拓展共性技术分享、精准服务企业、产业生态协同、新智造等场景应用。按照新智造标准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分层次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建立新智造企业培育库,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创建“未来工厂”,持续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到2025年,累计培育省级“未来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3家、15家以上。

  2.构建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

  加快培育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区域级、特定环节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创新,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应用标杆场景,发展基于平台的网络协同制造、精益制造、共享制造新模式。落实“5g 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加快企业内外网改造,推动基础工艺、控制方法、运行机理等工业知识软件化、模型化,聚焦关键共性环节和重点应用场景,集成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app。集聚一批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培育专业化数字化服务队伍。到2025年,实现亿元以上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基本覆盖,集聚智能制造服务商80家以上。

  3.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面向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和数字化转型方向,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鼓励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增材制造、智能检测等数字化装备,全面推进智能化技术改造,持续提升数字化水平。全面引导中小微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中小企业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安全防护、办公桌面等基础设施及核心业务系统上云,以云erp、云mes等应用为重点,开发部署高可靠、低成本、易维护的行业性数字化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的解决方案,快速全面提升小微企业数字化水平。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4.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大力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清洁化升级改造,提升工业生态文明水平。推动高碳行业率先达峰,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提升项目准入绿色标准,严格执行金属加工、建材、水泥等行业产能减量置换政策。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应用绿色材料和节能、节水工艺技术,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争创星级(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基于大数据的绿色供应链,将绿色低碳贯穿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和循环利用全过程。全面推行企业“环保码”,探索建立覆盖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的区域数据管理体系,强化计量标准、采集管理、监测分析应用。

  5.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探索重点产业领域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以数字化、柔性化、集成化、共享化、平台化为路径,支持企业发展“互联网 ”全生命周期服务、生命健康服务、智能装备总包及智能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构建“产品 内容 场景”的全链式生态,提升制造业价值链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加快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等产业集聚。深化服务业改革创新,争创两业融合试点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搭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创新孵化、现代物流、数字化转型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生态。

  (五)推动品质标准升级,助力“双循环”发展格局

  1.推进产品质量全面提升

  加快推进产品质量全流程监管集成改革,实施质量提升示范项目,实施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鼓励推行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动首席质量官制度,积极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质量人才培育、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等活动,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争创中国质量奖企业、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和省政府质量奖企业。强化质量服务供给,培育计量服务、认证认可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质量责任保险等质量服务机构,推动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特种设备检测、质量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布局。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覆盖。

  2.完善品牌培育推广体系

  着力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培育,引培专业品牌服务推广机构,加强本地制造业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培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支持集群龙头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开展与中小企业互惠互利的品牌合作共享。拓展内循环渠道,面向内需市场和新消费需求,发展多场景系列产品和品牌形象,丰富品牌文化内涵。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走出去”开辟国际市场,鼓励企业注册国际商标、收购国际品牌和营销渠道。深化推进“互联网 ”消费品推广模式,引导自主品牌利用网络销售平台拓展国内外市场。深化落实“浙江制造精品”政策,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重点加大对余杭区高端医疗器械、智能硬件、节能环保及新能源装备等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激励。到2025年,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数量达40家。

  3.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

  加强制造业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主导制定一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提升余杭标准“话语权”与竞争力,推动余杭制造业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大力培育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积极组建行业标准联盟,引导行业企业推进标准化应用,促进标准体系建设进程中的技术、管理、知识产权等全方位合作。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国际双多边标准化合作交流,深化对余杭制造业主要贸易国、地区和重点贸易产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标准研究,推进国内外技术标准互认互通。

  (六)强化高端要素支撑,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1.加强企业精准服务

  贯彻“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理念,落实落细“三服务”2.0版,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构建余杭“3352n”数字化改革工作体系,深化“互联网 涉企服务”,发挥企业码等服务平台作用,开展应用创新,为企业提供“点单式”服务,推动工业领域惠企政策实现线上办理、一口申报、精准筛选和主动推送,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全流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完善企业投诉渠道和响应机制,动态调整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做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应知尽知、应兑尽兑、应享尽享,提升企业服务水平。落实企业开办、施工许可、用电用水用气、信贷、纳税、跨境贸易等便利化行动和“减证便民”行动,全方位助力企业发展。

  2.构建全球人才“蓄水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8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