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乡村宜居宜业,加快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形成“一园引领、两核驱动、十村未来、多点精致、全域美丽”的美丽乡村新格局,全面开启数字乡村和未来乡村建设,放活产村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打开美丽经济的转化通道。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率100%;典型数字应用场景5个;未来乡村示范村(点)10个;“一村万树”示范村4个;休闲农业年经营收入2.2亿元;农村电商销售额8亿元。

  ——围绕农民富裕富足,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指数。推动农村综合集成改革,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持续壮大农村级集体经济,拓宽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推进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充分实现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57以内;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

  四、主要任务

  (一)现代农业固本提质行动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一是抓牢“米袋子”。着力稳定并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完善粮食烘干、收储及救灾种子应急储备等保障机制。到2025年,确保全区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粮食总产量1.5万吨,建成5个以上优质稻米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建好“菜篮子”。加强“菜篮子”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组织化、规模化生产水平,逐步向科技化、特色化和设施化发展。积极发展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新型工厂化水产养殖等设施渔业,推广稻鱼综合种养和稻鱼共生轮作等种养结合模式,重点提升生态甲鱼等特色主导品种养殖。全区年蔬菜复种面积稳定在14.5万亩,总产量32万吨,水产总产量达到2.91万吨,建成区级以上“菜篮子”基地18家。三是端稳“肉盘子”,推进畜禽养殖绿色健康发展,强化动物疫病科学防控,提升畜禽产品保供能力。到2025年,家禽存栏量稳定在20万羽。

  优化粮食功能区整治。一是防止粮食功能区“非粮化”。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六严禁、八不准”要求,分类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建立粮食功能区“非粮化”动态监管监测体系。二是推进农田建设管理。稳步实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中连片建设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道路、水利、电力、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严格执行粮食生产功能区占补平衡制度,明确区、镇街、村社和经营主体的管护责任和要求,探索第三方专业机构统一管护机制。推广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定期组织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到2025年,调整优化粮食功能区面积1.4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5.79万亩。

  推进“三品一标”建设。一是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加强农产品质量风险隐患排查力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双随机”监测机制,指导基地合理安排产品布局。推动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信用档案。培育一批主体意识强、生产过程规范、产品品质优的基地。二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组织规模生产主体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绩效评价,并进行a、b、c三档分类。推动绿色农业品质发展,实施区级农业标准制(修)订和标准化示范推广。以标准化方式规范规模主体组织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行数智二维码追溯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三是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推进基层网格化监管模式创新,在现有区、镇街、村社三级监管网格的基础上,指导建立企业管理员队伍的四级监管网格队伍。充分发挥镇街和村社基层监管作用,切实履行农产品生产属地监管责任。到2025年,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个,通过“三品一标”认定的生产经营主体50家以上。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一是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推进肥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水肥一体、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和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肥药减量技术,开展示范农资店创建和试点主体培育,优化农资监管信息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到2025年,创建“肥药两制”改革示范农资店20家、试点主体50家。二是推动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开展兽用抗菌药减量化和饲料环保化试点行动,积极创建“两化减量”畜禽规模养殖示范场和试点场,培育水产养殖用药减量主体,深化水产养殖尾水全域治理。到2025年,创建省级及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个。三是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支持开展畜禽粪肥收集配送社会化服务,鼓励种植业基地施用沼液肥,进一步推动农牧对接绿色循环体建设,推进畜禽病死动物统一收集和跨区域集中处理,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林业剩余物综合利用。

  (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行动

  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粮食产业以塘栖镇、运河街道北片为重点,鼓励试点稻鱼生态共养模式,发展粮食加工和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鼓励开展双桥品牌文创融合开发,延伸粮食产业价值链。蔬菜产业以崇贤街道、塘栖镇和南苑街道为重点,做好分片区种植规划,重点发展城郊旱地蔬菜和传统水生蔬菜,培育水生蔬菜、叶菜公用品牌,创建蔬菜产业强镇。水果产业以塘栖镇、东湖街道为重点,大力发展塘栖枇杷优势核心产区,培育水果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水果保鲜技术,重点培育塘栖枇杷全产业链1条。畜牧产业分布于塘栖、东湖等镇街,发展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于一体的生态畜牧业,稳定现有生猪规模场布局,重点推进数字牧场基地建设。渔业产业分布于运河、塘栖、东湖等湖漾地区,布局绿色渔业、数字渔业基地建设,培育主导产业品牌,延伸产业价值链。种子种苗产业。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创新,推进崇贤梭子茭、小林黄姜、大红袍荸荠等本地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对区内以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激活经营主体发展动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对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分类指导和典型示范,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到2025年,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龙头企业30家。二是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三是完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收购 分红”、“土地流转 优先雇用 社会保障”、“农民入股 保底收益 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

  搭建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一是加速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做大做强“网上农博”平台,深入推进“村播计划”,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大力培育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专业村和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到2025年,农副产品年度农村电商销售额突破8亿元,培育亿元级农产品电商企业共3家以上。二是引领带动产业融合平台。依托镇街资源优势,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活跃、产村人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到2025年,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推进“生产 加工 科技”一体化发展,培育集聚现代要素和经营主体、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创新科技集成和联农带农机制的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并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推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打造农业科技支撑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进一步深化农业领域校地合作,开拓新领域、发展新空间,共同打造校地合作平台的实践典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0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