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强化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建设人才创新平台载体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体系,打造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园区平台、科研平台、创新平台,加强产业培育,提升科创能力,加速高端科研人才汇聚奉化。

  1. 构筑3号青创大走廊人才高地。优化“一轴五城多点”空间格局,集中资源建设3号青创大走廊,积极对接融入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构建从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转移转化到技术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积极对接国内外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合作与平台共建,引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 项目”“人才 基地”“智力 资本”等模式,大力引进掌握核心技术、能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实施“春苗计划”,构建形成“众创空间(苗圃) 孵化器 加速器 产业园”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打造宁波南部人才创新门户。依托宁波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联动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转移转化体系。到 2025年,大走廊沿线人才总量达15万人,新集聚高端创业创新人才1000人以上,培育“小而美”苗子企业150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完整创新链、集聚和辐射能力最强的宁波南部创新走廊。

  专栏4: 3号青创大走廊“一轴五城”科创布局

  一轴—空间发展轴。是南北向联结主要科创节点的科技创新轴、快速交通轴、产业发展轴和品质生活轴。以刚柔并举引进高端人才为核心,完善科研机构、教育、医疗、居住、商务等配套设施,集聚高质量、高密度的科创人才,推进创新要素升级,形成集创新科研、生产应用、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科创要素集聚带。

  生命科学城。依托宁波市第一医院及医学科研平台,集聚一批生物科技、医疗器械、基因检测等健康产业高端人才。发挥宁波生命科学城健康医养中心等重点平台作用,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完善生命健康产业人才评定管理体系和人才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动能源泉。

  中交智慧城。依托中交未来城整体开发,引入科创金融、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创新主体,集聚以科技金融、科技保险、科技信贷、科技会展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产业人才,打造长三角科创远端基地、宁南科创桥头堡。沿县江两岸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促进科技创新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城。以气动、智能制造和装备为主导产业,依托浙江大学(宁波)气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启迪智能装备(气动)科技园、“千人”创业园、哈工大技术转移中心等重点平台,与秉航、中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充分联动,加强源头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积极承接重大创新项目与团队落地,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国家级气动产业创新高地和高端装备产业示范基地。

  茗山科技城。以“茗山智谷”创新综合体为核心,以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智能物流、海洋经济等为主导产业,提升瑞凌降温薄膜、锋成纳米、麦博韦尔等企业研究院发展水平,打造国家级功能性新材料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高地。整合优化现有众创空间,打造“1 n”众创综合体。配套建设科创综合服务平台、创业学院、联合孵化器、科技金融中心、人才公寓等。

  滨海低碳城。以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中铝轻量化、比亚迪、百琪达等一批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突破与引进落地,有效承接大走廊科创成果,支持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形成“创新—产业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打造宁波城南重要的新兴产业战略平台和综合经济生态区,推动滨海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2. 构筑科研院所人才支点。依托奉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与甬江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机构的人才(项目)合作,加大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力度,推动创业项目和团队落地。引进设立“国字号”检测中心(分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海外研究院等实体机构。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支持优势企业(集团)与国内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共建重点实验室、人才培训基地、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设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心)。谋划引进高校院所,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奖惩制度,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人才收入保障。到 2025年,全区科技领军人才数实现倍增,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190人年,平台能级和绩效实现全方位提升。

  3. 构筑产业人才集群平台。聚焦宁波市“246”产业集群布局,重点围绕奉化“8 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服务业平台建设,构建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格局。着力提升产业园区能级和人才招引能力,重点引进培育一批掌握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专业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锋成、瑞凌产业研究院等深度开展人才联合培养、技术联合攻关。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来奉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争取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落户奉化。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产业、创新、生态、人才、金融、服务等“六链融合”的全链条服务。到2025年,累计集聚产业技术研究院8家以上,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个。

  4. 构筑双创孵化人才网络。加快奉化创新中心建设,构建“政、产、学、研、资、智”相融的人才发展生态系统,打造人才加速集聚、项目加速孵化的奉化新地标。深化北京国泰奉化科创中心、沪甬双创基地、移盟创新中心、经佳科创中心等人才“飞入地”建设,打造人才集聚、项目孵化、技术转移的良好平台。发挥云狐数字经济产业园、颐高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园区作用,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新动能,加快培育集聚上下游领军人才。依托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能级研发机构,鼓励建设一批集孵化、服务、科研于一体的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着力搭建面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中试研发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行内部创客机制,建立服务大众的开放创客平台。探索建设“全链条孵育”综合体,贯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等功能单元,整合空间、产业、政策、服务等创新资源,打造更加高效的创新生态圈。大力培育发展创业服务社会组织,支持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提供众创公共服务,鼓励创新创业服务组织与相关国际组织加强交流合作。到2025 年,累计拥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20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各两家,新培育孵化1000家科技小微企业,集聚青年创新人才能力显著提升。

  (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释放人才创业创新活力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推动人才引培、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更加完善,形成具有奉化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5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