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水功能区达标率(%) 85.6 100 预期性
6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
(按面积,%) 0 稳定提升 预期性
7 总量
减排与应对
气候
变化 “十四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 完成上级
下达目标 约束性
8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上级
下达目标 约束性
9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比2015年累计
下降15.74% 完成上级
下达目标 约束性
10 土壤与固废
管理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8 完成上级
下达目标 预期性
11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100 完成上级
下达目标 预期性
12 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99.9 99以上 预期性
13 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 100 100 预期性
14 生态
保护 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 9.32 完成上级
下达目标 预期性
15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长度(km) / 完成上级
下达目标 预期性
16 森林覆盖率(%) 17.58 17.6 约束性
四、重点任务
(一)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应对适应气候变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1.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空间格局
以“三线一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要求,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导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优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三线一单”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细化分区单元管控要求,不断健全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对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按照推动城区内涵发展、紧密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科学布局全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快形成“中心辐射、双核联动、三片发力、全域融合”的空间格局。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控制线,实现发展战略与空间基底有机统一、空间战略与要素配置有效衔接。建立和实施常态化国土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机制,实施差异化的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
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动城镇化与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融合,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加强规划协调、政策协同、产业分工、环境共治,加快构建具有慈溪特色的绿色低碳城镇布局。
2.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数字赋能,坚持融合发展,以数字化、高新化、服务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提升产业能级为核心,以推动制造业升级和补齐服务业短板“两大重点”为突破,做大做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生态服务业等产业体系,全面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低碳化发展,全面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和实现路径。
高水平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提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坎墩都市农业生态园建设水准,打造“农业 科技”“农业 旅游”“农业 创业”等多层次、多类型特色园区,打造全国未来农业科创先行区。按照“一控两减四基本”要求,深入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农业节水增效行动,推广高效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精准施肥、生态种养、林下复合种植等现代农业技术,建设农业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职业化、专业化和循环化。
高质量发展绿色制造业。推动市级产业平台与镇级工业园区向“一园多区”整合,做大做强滨海经济开发区、智能家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前湾沪浙合作创新区,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竞争的工业空间布局体系。做深做精智能家电、关键基础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数字经济、新能源等若干个“硬核”产业,加快构建“3 3 x”先进制造业体系,力争至2025年基本建设成为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排头兵、浙江省制造业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示范窗口、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全国县市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转型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产业低碳绿色改造,完善绿色发展、清洁生产的政策导向,强化产业规划引导和项目布局管控,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推行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高标准推进周巷万洋、天亿健康园、新浦金沅、观海卫德濠等六个小微企业园区建设。
高标准打造生态服务业。加快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加快南部秘色青瓷古韵线、北部沧海桑田体验线、东部山水氧吧乐动线、都市人文风情休憩区开发建设,全面深化省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新格局。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重点发展健康咨询、健康体检、高端医疗服务等业态。培育新型生态服务业,立足慈溪市产业特点,着力做强商贸服务千亿级产业,做优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休闲旅游三大百亿级服务业,培育发展商务服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生活服务五大特色服务业。
加速发展数字经济。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着力推动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展面向定位导航、安全监控、远程医疗、移动支付及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产品和服务,布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产业,推动与家电产业的融合发展,谋划增材产业,打造新型3d打印产业集群。
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积极推进碳达峰行动,加快低碳改造和示范建设。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应用,编制实施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企业制定达峰专项方案。瞄准最先进水平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积极推广低碳工艺技术,鼓励企业开展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力争到2025年,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试点,加强排污许可涉能源数据证后监管,落实企业碳排放全过程管理。开展企业碳账户建设,配合做好碳交易工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减排。完善多层级多领域近零碳排放试点体系,推进低碳城镇、园区、社区试点和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企业试点;积极开展“零碳”政府机关、“零碳”会议活动等“碳中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