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的具体目标是:
——人民健康总体水平实现新提高。高水平建成全国健康促进市,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1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0/10万和5.0‰以下,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到8.0%以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0.0%,城乡、区域、人群间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
——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实现新优化。打造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域标杆,卫生健康资源要素配置明显优化,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4.58张、3.65人和4.20人,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达100%,县域内就诊率达90.0%以上,覆盖全体居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率先建成。
——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全市所有政府必须举办的和医共体牵头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标准,其中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创成或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市中医医院、市第七人民医院(市精神病医院)创成三级乙等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龙山医院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标准。市人民医院cmi值排名进入全省三乙综合医院前10名,全国县级医院百强榜排名前20名,位居全省同等级医院中上水平;县域医共体成熟定型,成效明显,市民对卫生健康满意率、医务人员满意率、县域就诊率、基层就诊率保持高位。鼓励支持大型社会办医院以评促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慈林医院创成或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标准。
——卫生健康保障能力实现新增强。打造优质公共健康服务“领跑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控制在26.0%以下,率先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居民健康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健康医疗大数据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数字化全面转型升级,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综合指数达90.0以上,“互联网 医疗健康”示范市率先建成。
——医疗健康服务产业实现新发展。打造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区域标杆,生育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数达到4.55个以上。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形成,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2.5%以上,“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照护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建设形成内涵丰富、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健康产业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成为全市经济新增长点。
慈溪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指标及目标值详见表2。
表2 慈溪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指标及目标值
项目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属性 2020年实际值 2025年目标值 指标
类型
(一)健康素质与效果指标 1 人均期望寿命*(岁) 正向 82.18 83.1 预期性
2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负向 0 7.0 预期性
3 婴儿死亡率(‰) 负向 1.33 5.0 预期性
4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负向 8.19 8.00 预期性
5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正向 30.86 40.00 预期性
(二)健康资源配置与保障指标 6 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中性 3.75 4.58 预期性
7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正向 2.48 3.65 预期性
8 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人) 正向 2.37 4.20 预期性
9 每万人全科医生数(人)* 中性 4.36 5.0 预期性
10 每千人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数(个) 正向 1.5 4.55 预期性
11 疾控机构标准化率(%) 正向 100 100 约束性
12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 中性 - 26.00 预期性
13 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综合指数 正向 - 90 预期性
(三)健康需求与利用指标 14 出生人口性别比* 中性 106.14 110.0 预期性
15 县域内就诊率(%) 正向 85.40 90.0 预期性
16 基层就诊率(%) 正向 70.88 71 预期性
17 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 正向 100 100 预期性
(四)健康公平与效率指标 18 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正向 99.52 99.0 预期性
19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正向 70.23 72.50 预期性
2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率(%) 正向 100 100 约束性
说明:(1)指标类型:约束性指标是指体现政府职责,政府通过配置公共资源和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有关指标。约束性指标带有政府向人民承诺的性质,也是上级政府部门对下级政府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预期性指标是指体现政府意志,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并通过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加以调控和干预,防止偏离预期值的有关指标。
(2)“*”,统计口径为户籍人口,其余指标统计口径为常住人口。
三、重点工作任务
“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全面实施健康慈溪行动为抓手,强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不断创新卫生健康治理体制机制,通过高站位实施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提升行动等“十项重大行动工程”,强化“医学高峰”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从疾病为中心”转型到“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健康发展模式,打造宁波北部医学副中心,建成健康中国区域示范市,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一)高站位实施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提升行动
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聚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支撑三大关键领域,完善体制机制,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医防协同,织紧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1.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健全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平战结合的多部门联防联控、防治结合、群防群治的重大疫情应对工作机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人民医院、宁波杭州湾医院等有条件的机构合理布局加强型p2实验室,打造标准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疫情、舆情、社情“三情”联判联动。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哨点全覆盖,强化多部门数据共享和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健全监测预警、疫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完善新发突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季节性流行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告制度,提升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联防联控体系建设,加强村级卫生健康服务“网底”建设,补齐基层公共卫生业务用房、实施设备和人才队伍短板,织密织牢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到2025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目标要求,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保障能力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