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配强配好美育师资,开齐开足美育课,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工作机制,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推动创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艺术特色学校,推进学校艺术团及艺术教育品牌建设,发挥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辐射示范功能。深化文教融合,推进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推动艺术创新实验室、艺术实验基地及小剧场等建设,探索构建学段有机衔接、课内课外深度融合的美育体系,丰富美育实践体验。
5.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构建贯通融合、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必备劳动能力和积极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建立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推进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推动开展中小学劳动周和大学生劳动月活动,设立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开发建设中小学《劳动》地方教材,建立中小学劳动清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将劳动素养纳入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完善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专栏2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
培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体育、艺术市级特色示范学校各30所,校园足球、篮球、排球、冰雪运动等市级及以上特色学校(含幼儿园)150所,培养学生2项运动技能、1-2项艺术特长兴趣。创建省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暨学工、学农、职业体验等类别的基地30个。全市学生体测健康合格率保持在96.5%以上。
6.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各方全面参与的育人体系。建立健全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开发建设一批家庭教育精品课程,切实发挥学校在学生成长中的主导地位。办好“家长学校”,协同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家庭第一个课堂、家长第一任老师作用。健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的政策体系,构建“教育一嘉”家校社数字化协同育人平台,统筹发挥校内外各类资源的育人功能。丰富校外教育内容和形式,强化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效衔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缓解社会教育焦虑,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专栏3 “数字家校”建设计划
优化数字家校课程空间,建成“数字家校”空间示范学校20所,建设高质量、分学段、具有较强传播价值和指导意义的数字资源500个。参与省数字家长学校共建共享联盟学校达到20所以上。试行家长学习积分制。
(三)培优提质,搭建高素质教育人才成长体系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最重要基础性工作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活力,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引导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全面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
1.把师德师风放在首要位置。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必修内容,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探索建立师德评价核心指标体系,将师德作为教师入职、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奖励表彰等首要条件。加强师德监管力量,突出学校治理主体,建立落实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长效机制,完善师德电子档案,健全师德违规通报制度,加大监管惩处力度。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职业权利,保障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合法职权,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推行新任教师入职宣誓,建立退休教师离职仪式制度,强化教师职业责任感。健全教师荣誉体系,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
2.全面推进强师优师培育。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制定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规划,健全新时代教师队伍全链式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强化校本教研作用。完善“教研训一体”“分层分类”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互联网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全面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创新,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程分析、学习分析实验,促进教研方式转型。完善特级教师工作室试点服务学校机制,做好名优教师下沉镇村学校传帮带工作,全面提升镇村教师素养。全面加强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和考核等评价标准,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着力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技能水平。加强班主任工作室建设, 搭建班主任成长展示平台,有效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加大教师海外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出国(境)研训比例。制定出台教师学历提升激励政策,鼓励在职教师参加高学历研修,稳步提高教师队伍高学历比例。
3.完善教师人事制度和配套政策。实行竞聘上岗和岗位动态管理,完善教师聘后管理办法,鼓励学校结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推进教师职称改革,完善教师职称分类评价标准,实现以县为主的职称评审管理机制,扩大中小学幼儿园职称评审自主权。通过“特设岗位”、柔性引才等措施,加大高端教育人才、紧缺教育人才和学科教学名师引进力度,扩大学校九游会彩票平台的人才招聘自主权。畅通行业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渠道,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搭建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交流平台。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建立与公务员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联动机制,有效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加强公办幼儿园劳动合同制教职工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薪酬体系和薪酬稳步增长机制,切实保障合同制教师在培训教研、考核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落实民办学校配足配齐教师,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享有和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完善民办学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健全学校、个人、政府合理分担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
4.推进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干部特别是校长成长规律,健全干部培训体系,实施“未来校长”培育工程。增加校长海外研训学习机会,建立校长或优秀年轻干部人才挂职和跟岗锻炼制度,加快推进名校长培养工程,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以能力和绩效为基础的校长薪酬制。完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办法、推荐流程,试行名校校长跨区域公开选聘。加强机关干部业务能力建设和整体素质提升,办好尚学论坛,推进挂职锻炼等,为机关干部搭建政治理论素养、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开展机关干部“开学服务周”“蹲点服务月”“网格连心、组团服务”“领导领衔破难”等活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