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进农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1.推进智能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做强做优“竹茶菌蔬”等主导产业,做精做特“蜂果药渔”等新兴产业,提质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建成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争取建设国家数字化赋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具有农业数字化基地建设的龙头企业,推进本地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全力提升粮油、食用菌、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设施化水平。发挥“农智链”项目等信息智能技术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赋能引领作用,到2025年,示范建成3个数字农业工厂、20个数字化改造种养基地。
2.提升智慧农业平台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省益农信息服务平台和省土壤农情物联网监测系统作用,加强农业基础数据采集,建立土壤农情监测系统,有效监测农田土壤和环境,实现涉农信息服务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深度融合,提高作物产量、品质。结合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构建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农产品质量可控、问题可追、责任可究,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3.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样板。积极与天猫、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进行对接、合作,采取网上农博会、微信小程序、抖音等直播带货营销手段,为创业网商拓展产品销售渠道。高效运营农产品供销e城、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竹木电商园等,鼓励农业主体打造适销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完善线上线下营销平台,持续扩大龙泉红茶、龙泉黑木耳、龙泉灵芝等产品市场影响力,拓宽优质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通道。实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工程,到2025年,农村电商网络销售达到65亿元,建成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236个以上村级服务站点。积极打造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区,发展现代农业仓储物流,到2025年,建成大型综合电商中心和综合型农产品加工物流园。
(三)推进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1.推进服务信息化。发挥信息化助推作用,加快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全力支持竹木企业、农产品企业“触电上网”,构建集“产品提供 网店培育 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营销”为一体的全方位园区服务模式。整合全市物流资源,确定第三方云仓合作公司,由云仓企业管理园区的智能仓储中心,负责园区的快递运输服务,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并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推进旅游服务、文化服务和健康服务,打造数字化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基地。
2.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大力推进新零售、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借助我市电商营销平台,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将线下物流、服务、体验等优势与线上渠道融合发展。探索建设智慧商圈,以龙渊新天地、城市会客厅、万达广场为中心,打造3个以上城市智慧商圈;加强商贸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建设,推进打造城乡"5分钟便利店 10分钟农贸市场 15分钟超市"生活服务圈。
3.打造有影响力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龙谷青创园、网智信息园、甲乙电商园、网鑫农村电商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成综合电商中心,持续推进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青瓷商城平台等建设提升,创建一批省内乃至国内著名的服务品牌。积极培育共享经济主体,盯紧一批正在起步、成长快速、极具潜力的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创新共享型服务产品,培育一批共享型服务平台和“双创”平台。
三、围绕数字化改革,提升治理数字化水平
(一)深化数字化改革。推进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有效对接省、市级平台,强化市县统筹一体,构建全市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建设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五大应用系统,持续迭代业务协同模型、数据共享模型,打造一批富有龙泉特色的多跨协同应用“升级版”。聚焦“创新成果 应用成果 理论成果 制度成果”,推动各部门各系统核心业务和重大任务流程再造、协同高效、标准规范,加快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数字化改革龙泉样板。
(二)推进数字政府场景应用。立足“场景化”“一件事”协同应用需求,联动推进县级数字政府综合应用,实现全市政府履职在“制度”“治理”“智慧”方面的整体跃升。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逐步实现花园码“一码通”和“i龙泉”全面落地;启动建设cim全生命周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平台,推动中心城区率先实现数字孪生;建立“一件事”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建设生态金融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打造“益林富农”创新应用场景;整合全市森林资源信息,开展“数字碳汇”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研究,探索“碳达峰、碳中和”龙泉样板实现路径;深入推进gep核算和应用,高效推动生态资产、生态产品交易。建设推广gep全域动态“一张图”、gep动态核算及成果可视化、生态产品交易等应用场景。
(三)推进数字社会场景应用。以落实民生实事年度任务为重点,梳理一批健康、教育、就业、社保、养老、救助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进数字化创新成果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打通民生服务堵点。集成建设“银龄卫士”“便捷通”“5分钟社会应急救护圈”等应用场景;贯通市县乡三级应急指挥平台,加快推进智安小区、智慧消防、小流域自然灾害预警、森林防火智能监测预警、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等应用场景建设,运用企业安全风险评估、事故知识图谱、管控力指数等大数据分析,实现风险精准识别、高效处置、有效防范,确保群众安居乐业;在全省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统一框架下,集成社会事业领域公共服务,落地“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九大场景,打造绿色低碳智慧的“有机生命体”、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共同体”、资源高效配置的“社会综合体”。
四、打造数字经济生态,激发主体创新活力
(一)积极引进培育多层次数字人才
1.柔性引进数字人才。深化“背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举措,实施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倍增行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北上广深等人才高地建设“人才地”。强化柔性引才,支持市外高层次人才在龙泉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实践基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完善数字人才培育机制。优化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工作机制,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县(市)和浙闽赣三省边际区域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实施青年人才引育工程,在全国布局一批龙泉籍高校师生人才联络点,优化政策加大招聘优秀毕业生力度。谋划启动万名大学生创业“蓄水池”工程,实施青年人才举荐制度,拓宽青年人发现、培育机制。加强从业人员数字技能培训,探索数字人才资源共享,培育一批复合型“数字工匠”。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实施企业家数字素养提升工程,造就一支具备战略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3.优化数字人才发展环境。探索多元化人才评价、个性化人才服务、人才引育投入评估考核机制。全面落实人才科技新政,推动人才科技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双招双引”机制,用好人才科技基金,健全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建设若干人才之家、人才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