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现象
本规划组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部分工程为小型泵站的建设与维修、开挖沟渠、衬砌、整修农田道路和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等。项目建成后,随着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配套技术的应用、农田林网的完善等,可有效拦截泥沙、保水保肥,有效减轻土壤侵蚀强度,对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三)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程度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田小气候,可减轻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同时通过推广应用科学施肥、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这些保护措施,将大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监测手段,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加快实施化肥农药减施替代工程,推广精准化施肥、施药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既包含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
(四)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强道路建设,改善农村环境,使规划区内的沟河能排、能灌,水质清澈,空气清新,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将会有明显改变。
第七章 建设监管与建后管护
一、建设监管
1.加大公众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对建设规划、年度计划、项目设计、实施效果等进行广泛宣传。依托网络平台,加强交流互动,提高社会对规划的认识,提高民众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2.推行信息公开制度
强化规划实施的部门协调与沟通配合,加强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建立完整的规划信息公开制度。广泛征询社会公众和土地权利人意见,将公众参与制度贯穿规划实施全过程,将规划方案成果、规划实施信息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3.委派监理制度
为规范化、标准化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法规,水利等工程建设方面的规范、标准,有序开展监理工作,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保质保量实施。
二、建后管护
1.明确管护责任
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相关责任,落实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发挥村级组织、承包经营者在工程管护中的主体作用,落实受益对象管护投入责任,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参与农田设施的日常维护。相关基层服务组织要加强对管护主体和管护人员的定期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管。
2.健全管护机制
按照权责明晰、运行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相关部门要做好灌溉与排水、农田林网、输配电等工程管护的衔接,确保管护机制落实到位。调动村级组织、受益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管护机构、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责任的积极性,探索实行“田长制”项目建、管、护一体化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管护格局。
3.落实管护资金
基于云和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求,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制订管护经费标准,对管护资金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灌溉渠系、喷灌、微灌设施、机耕路、生产桥(涵)、农田林网等公益性强的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运行管护经费补助。完善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的政策措施,保障管护主体合理收益。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灾毁保险。
4.强化用途管制
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实行特殊保护,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严格耕地占用审批,经依法批准占用高标准农田的,要及时补充,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5.加强农田保护
推行合理耕作制度,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加强后续培肥,防止地力下降,确保可持续利用。对水毁等自然损毁的高标准农田,要纳入年度建设任务,及时进行修复或补充。严禁将污水排入农田,严禁将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倾倒、排放、存放到农田。
6.坚持良田粮用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产粮大户奖补政策和农民种粮激励政策,压实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稳定粮食生产责任,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导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引导作物一年两熟以上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作物的要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
第八章 水资源与环境分析
一、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水资源现状
云和县全境河流属瓯江上游水系的两条干支流:一为瓯江干流龙泉溪,一为瓯江支流小溪的支流梧桐坑,各流域开发利用率以浮云溪干流为最高。2020年云和县总降水量14.0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7.31 亿立方米,全县总用水量0.40 亿立方米。
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十四五”时期,全县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0.17万亩、改造提升0.73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0.04万亩、新建绿色农田0.21万亩、农田宜机化改造0.21万亩。规划期内,通过铺设地下防渗管道等节水灌溉工程,采用高效综合节水灌溉制度,结合微喷灌、生态沟渠等技术,减少输水损失,避免盲目灌溉,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提升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衬砌渠道、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不仅不会增加用水量,反而能有效提升用水效率,节约农业生产用水。本规划基本不增加水源工程,现有可供水量能够满足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的用水需求。
二、环境影响分析
1.水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标准农田建设旨在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农田防灾减灾能力。通过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灌溉保证率,从而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对流域的水量和水质影响较小。
2.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本规划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工程为新建或改造小型泵站、沟渠、田间道路等,单个工程规模小,分布面广,工程施工周期短,在建设期内,不会造成较大面积水土流失,对当地环境影响轻微。只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施工过程管理,尽量减少尘土飞扬,及时回填料土、清理工作场面,加强裸漏地面的绿化和管护,即可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要求。项目建成后,随着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配套技术的应用、农田林网的完善等,可有效拦截泥沙、保水保肥,有效减轻土壤侵蚀强度,对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3.农业投入品施用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