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建设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促进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信息数据的联通共享和业务协同。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数字化技术,稳步推进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创新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创新“1 2 5 x”运行模式,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远程诊疗和分级诊疗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应用。利用5g网络、移动终端穿戴设备优势,进一步发挥家庭医生作用,强化家庭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
(二)聚焦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为牵引,以制造业为主战场,培育“灯塔工厂”,引领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构筑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奋力打造合肥市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1. 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家电等行业龙头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区域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平台汇聚工业大数据、工业app和数字化转型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的解决方案等赋能资源,提升数据集成、平台管理、开发工具、微服务等平台能力,支撑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 ”新型制造模式发展。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以数据资源为核心,融合企业侧和政府侧,贯通生产端与消费端,围绕优势产业开展细分行业试点建设“产业大脑”应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建设、经济治理提供集成开放赋能平台。实施“工业互联网 ”行动,探索“5g 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鼓励打造多场景融合、多系统集成、多设备协同的应用项目。2025年建成5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专栏二:工业互联网发展工程
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三主三新”为重点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并与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加快大型、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培育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等平台应用模式。
加快推进工业app应用。大力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围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家电等行业,开发一批行业性以及特定场景工业app。加快工业信息工程公司、智能制造服务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引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整体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的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安全等服务,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支撑能力。
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制定“上云上平台”产品目录,推动企业业务系统向平台迁移,部署应用低成本、轻量化、模块化的工业互联网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的解决方案,参与产业链协同、订单式生产、云制造、共享工厂,推进中小企业“智改数转”。落实国家百万工业app工程,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共享基础资源及共性微服务,强化工业大数据产品及服务供给,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等服务。加大上云成果展示、推介和宣贯力度,引导制造业向深度用云、整体上云迈进。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实施“千企技改”工程,聚焦汽车零部件、家居家电、节能环保、食品工业等传统特色制造业,率先开展数字化改造专项行动,推进机器设备的数控化改造,提升机器联网率,推广应用“机器换人”,推进制造生产线数字化升级,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引领,对标国内智能制造领先水平,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每年认定一批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形成“一行业一标杆”。应用多种降碳减碳技术,加大绿色制造技术改造,打造零碳示范工厂。推进重点企业管控系统智能化,促进实时数据交互与协同生产,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化、可视化、精细化。2022年亿元以上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2023年所有规上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2025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升级产业链“智改数转”。围绕“三主三新”产业格局,大力实施“1 2 5”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基于产业链协作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销售和协同配送等应用,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支持“链主”企业推行数字化交付,带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作和精准对接,培育数字化产业生态。
专栏三: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点产业
汽车零部件。依托下塘新能源汽车千亿产业园区,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和链式发展,引导本地相关企业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方向转型,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全流程智能化。实施网络化协同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供应链等试点项目,支持企业加快业务资源整合,开发总集成、总承包业务,从单一产品制造向制造与服务集成转变。
节能环保。依托皖能能源改革试点项目,大力发展能源替代、能耗减量、资源化再利用、工业环保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深化数字技术应用,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和关键技术创新,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节能环保五百亿产业集群。
食品加工。依托杨庙未来食品产业园,重点支持伊利等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佳海地目、安徽火米巴年产5万吨杂粮食品深加工建设项目、安徽丹美克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线建设项目、安徽德尚广食品5万吨无公害果蔬深加工能力生产项目等,实现全产业链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生物医药。依托长丰(双凤)经开区、下塘生物医药产业园,推动平光制药、华恒生物和庆云医药等生物医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以天和中药材、未来药业为代表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符合新版gmp认证要求的信息系统建设和智能化技术改造,探索医药制造工艺仿真、制造现场跟踪和自适应等新模式,培育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
装配式建筑。依托国家住宅产业化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山)基地,加快推动新型建材向装配式建筑转型,发挥海螺水泥、安徽三建、安徽路桥、中煤矿机、安徽交控等龙头企业作用,着力打造国家级装配式建筑基地、合肥首个百亿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依托长丰(双凤)经开区数控智能装备产业园,加快高端数控智能装备企业集聚。开展高端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整合和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内联外引一批主机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入驻,加快高端数控智能装备企业集聚,推动电力设备产业智能化,培育百亿级装备制造产业。
2.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升级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引进集聚一批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企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进数字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融合应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本地大型企业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以信息流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产业服务化新生态。
专栏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应用场景
“智慧物流”场景。依托岗集综合交通物流港、宝湾物流园区开展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布局无人仓、无人搬运、智能码垛、物流无人机等新一代智能物流设施,加快仓储物流的机械化和信息化进程。重点推进菜鸟物流、京东、国力物流综合智慧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发展智能化仓储、运输和配送,打造特色鲜明的高端物流产业链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