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环境信用体系。完善环境信用管理信息化,健全环境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规范信用评价、修复和管理等工作机制,拓宽环保信用评价结果应用领域。落实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放管服”改革要求,在符合条件的改革区域深入推进实施“区域环评 环境标准”改革,加强规划环评宏观管理,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推进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制度化和规范化,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的环评服务,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强化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将守法宣传和服务融入生态环境监管全过程。

  (二)夯实生态环境保护支撑

  1.完善环境执法监管

  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水平。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理清生态环境监测垂改后相关监测工作职责,加快补齐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监管等领域执法能力短板。实施常态化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建立生态环境执法、监测机构联合行动、联合培训等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执法体系,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推动环境监管重心下沉、关口前移。

  创新生态环境执法模式。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监管机制。实施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推动差异化执法监管。创新执法方式,充分运用在线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巩固提升非现场监管执法效果。推动信息技术手段与环境执法工作的高度融合,探索以政府公共采购方式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辅助执法。构建市、县(区)一体的指挥调度和综合执法体系,强力开展各专项执法行动。加强部门联动和协调配合,探索跨区域跨流域联合与交叉执法。

  规范生态环境执法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采取包容审慎监管方式,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探索县(区)级“局队站合一”运行模式,强化综合行政执法职能,建立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统一着装、证件、车辆及执法装备。加大对基层环境执法设备投入,优化执法监管平台,构建全市执法数据传输交换支撑体系,实现执法全流程、全要素留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快补齐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监管、农业农村、移动源等领域执法能力短板,推进执法能力规范化建设。

  2.提升环境监测能力

  健全全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深化“空天地”一体化大气观测监测网络,强化大气污染监测和预警预报能力,探索开展温室气体监测,逐步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实施。加快地下水自动监测站建设,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加快打造“空天地”一体城市生态监测网络。健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加快构建完善城市噪声自动监测网络。深化污染源监测监控一体化建设。

  建立全覆盖智慧化的监测预警网络。建设覆盖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的监测网络,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完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全面提升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有效集成和互联共享。

  加强环境监测试验研究与分析能力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针对有毒有害物质、放射性和新污染物等典型环境问题开展调查性监测。探索开展城市光化学和颗粒物组分监测分析。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整合集成和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和准确率,提升监测分析预报预警的及时性、前瞻性和精准性。

  专栏9 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工程

  淮北市镇(街道)大气环境标准站:建设24套六参数国标法标准空气站、7套三参数国标法标准空气站(预留扩展六参数空间)、配套乡镇街道大气网格化监测平台等。

  环境质量vocs自动监测:建设2套vocs自动监测站点,完善环境空气vocs监测网,加强vocs组分观测和光化学监测网建设。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建设20套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站点,包括ph、水温、溶解氧、浊度、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氟化物、硬度共计11项监测指标。

  烈山区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设自动化控制调度指挥系统、河长制信息化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农村饮水信息化系统等。

  3.完善生态环境管理

  深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落实《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查迎检及整改督查机制,实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市领导包保、“一把手”负责、问题清单、督查督办、调度通报、验收销号等制度。聚焦中央及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治,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督促县(区)抓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压实工作责任。

  持续推进智慧环保系统建设。升级智慧环保平台,提升平台的系统综合性及使用便捷性。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完善包含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信息的生态环境物联感知网络,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等要素的实时监控、态势预警和信息共享。构建市县(区)一体化指挥调度、网格化生态环境监管、污染源全流程管理、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等体系,切实提升环境智慧化监管能力。

  加快推动大数据分析应用。提升数据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能力。探索构建生态环境多源数据融合体系。挖掘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场景,推出一批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成果。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污染物、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数据的关联分析,建立污染源管理和污染物减排决策支持系统。

  4.打造专业队伍能力

  发挥环保专家智力支撑。强化企业与行业协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以及专业人才储备与培养,全面提升行业环保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作用,建立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专业人才库,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人才交流、培养、学习活动。组建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提高生态环保专业人士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技术标准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参与度,鼓励专业人士参与生态环保公益活动。

  强化环保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推广模范基层管理所规范化建设,提升生态环境队伍组织力。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协同合作、紧密衔接的优势,打造能力过硬的管理队伍。实现由“由人及事”到“知事识人”转变,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干部交流制度和实施办法。加强市级管方向、定政策、定标准、强监督的能力,加强县(区)执行和落实能力。通过业务培训、比赛竞赛、挂职锻炼、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环保管理队伍业务本领和标准化、专业化建设水平。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完善党委政府负责、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实施监督的综合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负责对本规划的环保工作目标任务部署推动,相关部委办局负责具体工作实施;依据本规划以及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划,将目际任务分级纳入综合及专项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对环保工作的监督作用,各级政府每年向市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环保工作,定期向政协通报环保工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7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