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农作物秸秆收储、加工、能源化、原料化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到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产业化率达55%。

  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稳步推进畜禽养殖液态粪污肥水还田模式应用;有效利用畜禽养殖固态粪污,支持有机肥生产企业区域收纳、集中处理、制肥还田。到2025年,建设畜禽粪污处理中心10个,年处理畜禽粪污80万吨,年产有机肥30万吨。

  畜禽养殖粪污沼气、天然气等能源利用项目:示范推广“沼气发电”“生物天然气”“沼气直用”能源利用模式,到2025年,每县区谋划建设1—2个县域生物天然气开发、沼气发电、“炭气油”联产联供等粪污能源化利用项目。

  绿色优质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以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扩建冬暖式大棚,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农业物联网设备,实现蔬果产品可追溯。到2025年,扩建冬暖式大棚1万亩,新建阳光棚10万亩,培育绿色优质蔬果认证产品200个。

  有毒有害垃圾处理项目:严格规范有毒有害垃圾处理方式,由选定的废旧物资回收企业负责运输、处理。开展有害垃圾集中回收宣传活动,统一收集村民家中有毒有害垃圾,指导农民采用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共同构建清洁美丽家园。

  第四章 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

  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水平,发展数字农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一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与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农业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为支撑,推动科技服务下沉,促进技术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到2025年新建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8家、新建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0个,科技特派员帮扶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实现农业科技园县(区)全覆盖。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激活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分享利益链,把园区建设成为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深入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整合科技特派员、农技员、防疫员、驻村工作队,建立科技服务团队,加快推进一批技术成果转移落地应用。健全农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完善科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加大育种攻关力度,培育推广优质品种,聚焦品种培优,依托涡阳县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蒙城县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优势,强化试验示范,大力发展适宜本地种植的新品种。积极整合涉农资金支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基地基础设施和耕地质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良种供应能力。积极引导种子企业进驻良种繁育基地开展小麦、大豆、中药材等良种繁育,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为一体的良种繁育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市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培育高产、抗逆、优质新品种3个;加强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建设,加快中药材提纯复壮和种子种苗培育,提升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加快畜禽优良品种推广和应用,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加大黄淮山羊、皖北猪、皖北牛、黑毛和牛、亳州斗鸡等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国家级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和保种场建设、运行和技术推广。力争到2025年,每县区新建扩建现代化育种繁育基地1个。

  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深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重大天气过程的农业生产指导服务;在“三园三区”布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提升“土壤—生物—大气”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观测能力。到2025年,在“三园三区”布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12套,在重点行政村建设温雨两要素自动气象站,在乡镇、社区、行政村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显示终端,解决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二节 大力推进机械强农

  推进农机制造产业培育。充分发挥亳州粮食、中药材和蔬菜等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培育和招引农机装备项目,发展适合平原地区粮食生产、中药材加工、蔬菜采收等适用农机装备。依托我市农机市场销售优势,开展“以市场换企业”“以资源换项目”的“农机双换”行动,对接全国农机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来亳投资合作。依托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中药材机械生产企业研发制造,促进中药材农机装备技术改造升级,实现农机制造产业提质增效。

  补齐特色农机研制短板。根据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中药材和蔬菜等特色产业装备需求情况,编制农机装备需求和研制清单。依托培育和招引农机装备项目,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科技计划(专项)和首台套政策,积极支持申报国家补短板项目。支持适应平原地区主粮生产的大型、智能、稳定性强的农机装备研制,支持适应养殖业发展的农机装备研制,并在企业技术改造、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政策中予以倾斜支持。

  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机械,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30%。大力推进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粮食烘干中心、高标准农机综合示范基地、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推广全程机械化模式,到2025年,打造小麦、玉米、大豆高标准农机综合示范基地9个,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5%,实现生产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字化。加快经济作物和畜牧、渔业生产农机装备应用,到2025年,畜牧业、渔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60%。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6个。

  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加强县域统筹规划布局,依托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和粮食烘干中心、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两基地两中心”建设,切实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培育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组建农业生产联合体,引导村级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大托管和农机作业网格化服务,加快“机械换人”进程。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640名、农机手1.08万名。加快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农机化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第三节 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推进农业生产体系数字化。全面夯实农业资源数字化基础,以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服务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以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改造为切入点,推动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分析等技术集成应用,不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更好适应资源与环境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建设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应用场景,积极推进无人农场等新技术新装备示范推广,推动北斗导航、智能控制、自动驾驶等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九游会俱乐部j9入口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37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