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登记失业率(%) 2.6% ≤ 4% 约束性
文化体育 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家庭支出比重(%) - ≥12% 预期性
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元) - 150 预期性
全县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 - 120万 预期性
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 - 100万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2 预期性
注:城镇两项医疗保险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四、大力发展公共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公共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深化教育改革,维护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实现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一)统筹发展各类教育
均衡发展学前教育。科学谋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巩固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提高科学保育水平,研究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健全幼儿园准入、督导和经费保障机制。普及科学保教方法,提高保教质量,加强保教监管。到2025年,在县城新建3所标准化幼儿园,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92%。
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两基”、“全面改薄”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持续推进公办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全面消除大班额,严格控制大校额。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完善城区寄宿制学校食堂、操场、宿舍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镇中心小学标准化寄宿改建工程,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规范办学行为,完善入学条件,鼓励就近入学和零择校方式,积极探索名校分校、学校联盟、对口合作等办学形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力打造亳州区域教育名县。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初中各3所,改善和提升农村薄弱学校28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
加快普及普通高中。优化学校布局,按照普通高中主要向县城集中的原则,填补县城内普高教育缺口,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提升高中阶段教学质量,办好乡镇高中阚疃金石中学,实现标准班额办学。探索利辛一中集团化办学改革,带动一般高中提高办学水平。强化普高学校与县外名校交流和校际交流,在培育名校、名师、优生上持续用力,争创安徽省、亳州市优秀示范普通高中和特色普通高中。到2025年,在县城新建利辛十三中、十四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3%。
发展特色职业教育。统筹高中教育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协调发展。加大投入,推进新能源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职教基本办学条件。打造利辛职业教育优势专业,完成光伏项目省级赛点申报工作,提升职高学校影响力,引导更多优质生源接受职业教育。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和职业培训包工作,推行与当地企业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鼓励毕业生当地就业。
推进落实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特殊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到2022年,教学点实现智慧课堂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加快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建立和完善城乡继续教育网络,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体系,畅通终身学习通道。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内容丰富、开放共享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积极发展社会培训,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支持特殊教育普及化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落实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机制,对重度“三残”儿童送教上门,保障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科研水平,实施生活技能、职业技能教育,持续促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高效学习、品质生活。
(二)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优化学校空间布局。根据人口流动及城镇化发展趋势,促进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建设区倾斜,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充分考虑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园需求,深入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推进“一区一园工程”标准化建设,缓解学前教育学位紧张的压力。重点加强乡镇所在地中小学和县城规划区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多村联合集中办学,逐步改善城镇学位紧张、乡村学校空置的现象。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支持优质中小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和新办学校,强化落实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和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基本实现县域内校际资源均衡配置。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积极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率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和寄宿生生活补助,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制度、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制度、高中阶段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民办学校就学。
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公共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合作发展水平,努力缩小与沪苏浙的差距。深化基础教育合作,积极引进沪苏浙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资源,通过设立分校、整体托管、协作帮扶、学校联盟等方式提升办学水平。积极参与打造长三角产教融合的职教共同体,搭建职教一体化发展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发挥利辛特色职教优势,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的“职教人才成长带”建设。采取结对共建、培训交流、科研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着力从长三角地区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在家属安家落户、子女教育、社保转移、职称评审、资金奖励、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建立健全师资体系
注重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抓好“四个相统一”,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星和省、市优质课获奖者作用,大力开展名师示范和进修培训活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继续实施“无校籍管理工程”,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落实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长轮岗制度,完善城乡对口交流支援制度,统筹做好城乡、乡镇间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盘活教师资源。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继续做好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鼓励城镇退休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开展送教下乡讲学活动,加强乡村学校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助力乡村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全面实施乡村教师工作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基层教师职称评定等激励政策和住房、医疗及养老等福利保障制度。到2025年,规划招聘教师2000人,力争职业教育双师型比例达到75%,聘请企业专家占专业课教师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