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打造兴粮兴储人才科技“蓄水池”
(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强化粮食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粮食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会同科技局等部门依托“政产学研长用金”七位一体平台,打造粮食和物资储备技术创新基地,谋划建立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支持大型粮食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建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鼓励粮食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与龙头企业联合培育粮食科技创新型实体,建设企业技术中心。
(二)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培育
大力推进“人才兴粮”,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联合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粮食经济技师学院等涉粮院校,采取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建立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参加的“粮食科技专家库”、区域智库联盟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产学研”联盟,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与“优质粮食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协同联动,促进信息、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互联互通互融。同时加快培养基层一线仓储管理、质量检验、粮油加工、信息应用等技能型人才。
(三)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
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聚各方力量,实行“接榜挂帅”,加强涉粮涉储关键技术研发,着力突破涉粮涉储核心技术。鼓励粮食企业对营养健康、质量安全、节粮减损、加工转化、现代物流等领域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粮油适度加工和精深加工产品创新,开发小麦、大豆等功能性专用性产品。开展面粉等传统主食的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引导和鼓励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制定相关领域行业标准。同时严把贮藏环节粮食安全关,加强绿色储粮等粮食减损技术应用推广,尤其是自动控温、低温储粮、内环流控温等储粮“黑科技”的应用推广。
(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成果转化专项提升行动,依托“政产学研长用金”七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引导科研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服务平台,搭建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促进粮油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会同科技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创新粮食和物资储备成果转化多样化支持模式。鼓励在现有众创空间设立“粮仓”板块,提高粮食附加值。
八、优化与长三角产业协作分工
(一)加大粮食产业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以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建设为契机,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机遇,积极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深化产销合作,支持省外企业来蚌建设绿色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基地,积极承接上海、浙江等异地储备业务。高水平承接长三角粮油类产业转移,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粮油精深加工企业落户,不断提高我市粮食产业竞争力。鼓励和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促进省内外粮食生产流通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共赢。鼓励和引导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农资及农业技术服务等企业和长三角主要城市组建产业联盟,主动参与长三角粮食生产流通,带动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和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机械设备、储粮技术等“走出去”。与省内外知名粮油深加工企业合作建立优质专用粮油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的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机制。协同建立长三角区域粮食市场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谋划建立周边城市粮食供需分析与市场预测系统,为粮食调控决策及企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公共信息服务。
(二)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鼓励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蚌埠名特优产品,全力打造“怀远糯米”“白莲坡贡米”区域公用品牌,进一步推进糯米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发挥“蚌埠市军粮供应站”金字招牌效应,培育发展自主粮食品牌,面向社会推出“蚌埠军粮”产品,扩大放心粮油市场覆盖率。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综合优势,依托蚌埠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鼓励粮食企业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模式,构建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打造面向长三角绿色有机优质粮食供应链。充分利用沪苏浙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引进一批沪苏浙知名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鼓励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成立粮食产业联盟,共建农产品加工联合体和农产品加工区,重点打造香飘飘食品科技、兄弟粮油食品科技、鑫泰粮油、天雪面粉、丰润谷业、东博米业、红花食品、江淮粮油、易禾米业等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着力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围绕糯稻、奶业、现代种业、冷链物流等打造全国糯稻生产加工供应、奶业生产加工供应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中心,形成对长三角主要城市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长期市场供给。
(三)以“四化同步”保障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
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优化为农服务,管好地方储备,完善仓储物流功能,提升收储调控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依托粮食主产区优势,加快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高蛋白食用大豆、专用玉米等,推广优质品种,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打造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增加优质绿色粮食供给。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抓好政策性粮食收购,推动主体多元、渠道多样市场化收购,实现优粮优价,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改造提升现有粮仓,引导地方粮食储备承储库点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分品种、分等级、分仓储存,推进绿色储粮和智能化储粮新技术应用。加强高标准粮仓建设。推广地方粮食储备“优粮优储”轮换。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抓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适当增加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建立健全粮食应急网络体系,完善粮食应急预案,谋划建立综合应急保障中心和配送中心,不断提高粮食应急保供能力。依托现有粮食产业园区,打造蚌埠(皖北)综合性物流产业园区,提升粮食流通效率。创新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培育发展“互联网 ”、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信息化赋能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推广应用“智慧皖粮”平台,推动数字粮库升级,提升数字化收购和智能化仓储水平,用好粮食质量追溯平台,强化粮食库存动态监管。
九、开展节粮减损制止浪费行动
(一)推进粮食流通环节节粮减损
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理念,推进粮食流通各环节的节粮减损。一是降低收购过程粮食损耗,引导收储、加工企业从田间地头直接收购粮食,减少装卸环节,实现“田间-库点-加工厂”几乎零损耗收购。持续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为农民提供除杂除湿减损技术服务。依托智慧皖粮app-售粮通系统,为农户提供收购政策、库点导航等在线收购环节减损服务。二是促进粮食储藏环节节粮减损,健全完善“星级粮库”动态管理机制,提升仓储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仓储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和高标准粮仓建设,鼓励大型企业推广全产业链绿色储粮、低温储粮技术等应用。依托“智慧皖粮”平台,做好粮堆害虫监控预警和防霉防菌等技术应用,提升节粮减损现代化水平。三是减少粮食物流加工环节损失,引导适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强企业合理控制粮食加工精度能力,同时鼓励企业开展设备和技术升级改造,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率,促进节粮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