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江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二〇二三年七月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启动水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向着“鱼翔浅底、清水绿岸”美好水生态环境愿景奋进的五年,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向新时代“美丽吴江”的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
苏州市吴江区地处长江和太湖两大重点流域,区域内河网纵横,水系发达,因水而美、依水而兴,素有“千河百湖之城”的美誉,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州市吴江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年)》、《江苏省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苏州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国家、省、市、区相关规划为指导,在前期水生态环境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吴江区“十三五”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统筹治理,科学谋划、系统部署“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战略方向、目标任务和主要工程,努力让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成为吴江区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本规划是吴江区今后五年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纲领。
目 录
第一章 流域概况 1
第一节 自然概况 1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4
第二章 工作成效和面临问题 7
第一节 水生态环境保护已有成效 7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5
第三章 总体要求 2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20
第二节 基本原则 21
第三节 主要目标 23
第四章 主要任务 26
第一节 绿色发展,持续深化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26
第二节 系统谋划,全面开展区域要素统筹治理 32
第三节 推进协作,充分融入一体化绿色发展 39
第四节 污染减排,持续加强水污染削减管控 42
第五节 生态扩容,充分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 56
第六节 节水增效,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利用 62
第七节 保障安全,有效增强水风险防范能力 66
第八节 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水环境管理水平 70
第五章 保障措施 75
附 表 78
附表1 吴江区“十四五”国考断面所在汇水范围表 78
附表2 吴江区“十四五”国省考断面水质目标清单 79
附表3 吴江区“十四五”市考断面水质目标清单 80
附表4 吴江区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清单 80
附表5 吴江区重点湖库综合营养状态控制目标清单 81
附图1 吴江区“十四五”国考、省考、市考及关联断面分布图 82
附图2 吴江区水系及汇水范围划分图 83
第一章 流域概况
第一节 自然概况
一、地理位置
苏州市吴江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接上海市青浦区,西濒太湖,南连浙江省嘉兴市,北靠苏州市吴中区,东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毗邻,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市交界,东北和昆山市接壤,是江南典型的水网地区,七分地三分水,是享誉全国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吴江区地跨北纬30°45′36″~31°13′41″,东经120°21′4″~120°53′59″,全区总面积1176平方千米(不包括东太湖水域约84.2平方千米),东西宽52.67千米,南北长52.07千米。
吴江区地处江、浙、沪三地交界处,交通极为便利,境内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318国道、太浦河、沪苏浙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把吴江区与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联成一体。
二、地形地貌
吴江主要地貌类型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0米左右,为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田面高程一般3.2~4.0米,最高处5.5米,极低处1.0米以下。区内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域面积2.67万顷(合40.06万亩,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占全区总面积的22.7%。根据地貌成因及其特征,可分为湖荡平原和滨湖圩田平原两种类型。松陵城区地势平坦,海拔高程3.6~5.6米(吴淞高程,下同),地形坡度为2%,地貌类型属于湖泊相沉积平原,除表层经人类活动堆积外,其余均为第四季沉积区,坡度平缓,一般呈水平成层,交互层或夹层,较有规律。
湖荡平原:绝大部分地区属这一类型。区域地面高程3.2~4.0米,最高5.5米,最低2.2米。区内湖荡密布,水面宽广。湖荡大多呈圆形或长圆形,一般水深2.0~3.0米,湖岸平齐,岸线圆滑,湖底平坦硬实,风浪、水流对湖岸形态及其涨坍有明显的作用。全区千亩以上的湖荡绝大多数分布在吴江区中部,京杭大运河、太浦河等主要河道集中在本区域。
滨湖圩田平原:主要分布在邻近太湖的松陵、横扇、七都等乡镇,地面高程2.2~3.5米。河道密且向太湖呈网格状分布。